宋朝普遍比较早婚,十五六岁结婚就如同现在的二十五六岁人结婚一样稀松平常,在婚姻的背后还有这样那样的潜规则和禁忌,下面听我来念叨念叨。
宋朝流行早婚,二十岁以后结婚的人不在多数,像司马光、黄庭坚、欧阳修等这些名人都是二十岁之后才结婚的,他们仨都是先中进士,再娶媳妇,正应了那句老话:“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宋朝的婚姻还有一大流行的趋势,表哥娶表妹。近亲结婚不符合优生学的原理,所以被我国现代婚姻法所禁止。但是宋朝人还没有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姑嫂之间和姊妹之间往往热衷于亲上加亲,于是表哥娶表妹就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这里的代表人物就是诗人陆游,他娶了舅舅家的表妹唐琬。陆游和唐琬的婚姻是个特例,因为陆游的母亲竟然十分讨厌自己的儿媳兼侄女,硬逼着陆游跟唐琬离了婚。陆游很爱唐琬,可是母命难违啊,只能照办。后来唐琬改嫁,陆游再娶,两人在城郊花园中偶然相会,那真叫一个伤心欲绝。
同姓男女不能成婚,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在远古中国,同姓往往意味着同族,意味着同处一个部落,部落成员血缘相近,血脉相同,假如结婚,那就是近亲结婚,不过他们在漫长的近亲婚配史中必定发现了许多失败的案例,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不好,最终将同姓同宗的婚配列为禁忌(但是却没有将表亲婚配列为禁忌)。宋朝文官武将多如牛毛,一直遵循着同姓不结婚的俗理,违背同姓不婚习俗者极其稀少。在宋朝朋友变亲家非常常见,好朋友之间结亲,未必总是你的儿子娶了我的女儿,我的女儿嫁给你的儿子,有时候是结成“拐弯亲家”,让自己的儿子与对方的侄女结婚,让自己的侄子与对方的女儿结婚,或者双方没能结亲,但是却互相做了对方子女的媒人。
结亲必须门当户对,门当户对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现在门当户对,另一种是将来门当户对。那么问题来了,你怎么知道你抄底抄到的女婿就一定拥有升值潜力,而不是一只垃圾股呢?宋朝人的办法是看榜,看科举考试的榜单。榜下捉婿的竞争过于激烈,下手稍晚一些,新科进士就被别人抢完了。为了能抢到一个好女婿,有些准岳父会赶在考试成绩公布前入市,与某个他认为可以高中的考生缔结婚约。榜下捉婿竞争多,榜前赌婿风险大,都不如榜前约婿稳妥。所谓榜前约婿,是指在考试前与心仪的考生订下合约:如果考中,那就成婚;万一落第,给我走人。
宋朝的姑娘出嫁难,一般嫁女需要陪很多嫁妆,这与现在的的情况截然相反,现在娶个媳妇需要出很多彩礼。妇女带到婆家的嫁妆越多,在公婆和丈夫面前就越有发言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宋朝妇女的婚姻生活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按照大宋律条及社会习俗,妇女是有财产权的,但仅限于她的嫁妆。也就是说,对于婚姻存续期间的财产,妻子不能与丈夫平分,她只能支配自己的嫁妆。她过门时陪嫁的衣服、首饰、家具、房契、田契乃至丫鬟和老妈子,任何人包括其公婆、丈夫以及丈夫的族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动用。话说宋朝姑娘真是受委屈,陪了那么多嫁妆,到了出嫁那天,居然还要给迎亲队伍发红包。
从宋朝这些习俗中多少可以看到现代婚嫁的一些影子,虽然时代变迁,但老祖宗在婚嫁方面的智慧也影响了我们数千年,变的是人,不变的是一种经验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