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学校要组织《国学知识比赛》,班主任提前了几天下发了一堆题库,让孩子们在家背。
恰逢清明假期,于是,小范同学就抓住了我们一家子外出时在车上的宝贵时光,一套一套的背。在大家嘻嘻哈哈里,不少题,居然也就记住了。举几个例子:
“.“我寄愁心与明月”的下一句是什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晚上23点到凌晨一点是几更?(三更)”
“男性的成年礼叫冠礼,女性的成年礼叫什么?(笄礼)”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描写是哪一种花含苞待放的样子?(海棠花)”
………………….
本周一下午,比赛就要正式开始了。小范同学更是加快了复习的节奏,让我给她变着花样的提问,还不停的叨叨,“妈,我这个第一要是这次不得第一,哎呀,挺丢人啊”“妈,我紧张得有点发抖啊”“妈,我bulabulabula”
以前,我开导她的时候,一般会说“哎呀,没事儿啦,不得第一也么关系啦”“只要尽力就可以啦”之类的话,貌似收效不大,起不到既抚慰人心,又激励斗志的作用。这回,我引用了她舅舅对“考试得第一”的评论:
“第一不是保的,得去争”。
这话一说完,小范同学立刻表示赞同,对啊对啊,得去争。
“争第一”和“保第一”,一字之差,意义立刻大变-----第一,谁都可以得-----以前得过第一的人,也依然和第二第三第N一样,没有包袱奋力奔跑。这回争到第一,很好,争不到,没关系,继续争。
关键是,自己的态度变了,对待事物的看法变了,做事情的方式自然会变。
周一下午放学,比赛结束了。我去接小范同学,她很兴奋,哈,老妈,我全答对了,第一。有四个小朋友并列第四。
哎呀妈呀,这竞争还真够激烈的,我悄悄的松了口气。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