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前一段时间,我把我在知乎的“处女答”献给了一个问“读小说有什么用”的帖子。根据我多年混迹知乎,看帖不回的经验,往往字数越少、越精辟的回答,越能产生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逼格高。于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逼格,我开始调动我印象里为数不多的读小说经历,试图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我现在生活的影响。结果发现我除了能记起几个支离破碎的小说情节外,其他的全都原封不动的还给了作者,至少我的显意识是这样认为的。而在那些支离破碎的小说情节中,许三观大冬天舀冰凉河水喝的片段尤其印象深刻,当时读到这一段时我也跟着小说里的主人公透心凉,心飞扬起来。同时感慨:“这世界上真是什么样的事儿都有啊”。
受许三观的启发,我拿起手机,解锁,点开知乎,在回复栏码了一句话:“不读小说你就活一次,读小说你能活很多次”。码毕,踌躇满志地放下手机。有时专注于一件事时,你会忽略周围的环境,一旦回到现实,它们又一窝蜂涌到你周围。我又听到图书馆空调机烦人的噪音。尽管不是很大,但那持续不断直到闭馆的轰轰声总还是有些破坏图书馆安静的气氛。我望着十几步开外的文学类书架,像望着地下的情人,眼波充满沉迷。但理智告诉我那是不对的,我只好悻悻地收回眼光,对着正房——生理书强颜欢笑。
PS:后来我再去看知乎,惊喜地发现那条回复有一堆人赞,顿时感觉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虽然没有机会“谢邀”,但这已经足够我骄傲地活几天了。
Chapter 2
睡前的时间最难耐,想看手机,眼睛又不允许。每当这时,我就会打开手机里的电台听郭德纲。不用费脑子,就图一放松,偶尔还能在被窝里笑出声来,吓舍友一跳。一个学期以后,郭德纲被我听得差不多了,我开始听白岩松。其实白岩松不太适合晚上睡觉前听,至少对于我是这样,他的话能让我思考,越思考越睡不着,最后还得求助郭德纲。
白岩松在一次大学演讲中讲到,他们上大学时资源缺乏,谁手里有本书都抢着读,新华书店来新书前门口排长队,有买的,也有偷的。那个时候,女孩子喜欢能侃尼采萨特叔本华的男生,于是男生们都读尼采萨特叔本华。讲到为什么考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时,白坦言是因为偶然听说北京广播学院考试不严,平时可以看“课外书”。现场的学生会心一笑,我也笑了。这样一个现在看来纯粹胡闹的志愿,却成就了现在的白岩松。
我们现在依然习惯把“那些书”称为“课外书”,具体“那些书”都是哪些书,我想我不说大家也都明白。有时我去图书馆与我的情人幽会,同学看到,说:“又学习啊。”
我无意正经回复,敷衍答道:“看课外书。”
又问:“看课外书还要来图书馆?”
我无语。
白说,我们应该多做些“没用”的事。这个“没用”,指的是不能让你考试高中,升职加薪。不过到底有没有用,这个还真不好说,阅读是厚积薄发的事情,想要立竿见影的人却大有人在。
Chapter 3
最近在读冯唐的《18岁给我一个姑娘》,充满青春期荷尔蒙的文字很符合我的口味,其中一段话被我一直记着。好东西要分享,为了不失其本味,完整抄录如下:
“你现在还小,不懂。但是这个很重要,非常重要。你想,等你到了我这个岁数,你没准也会问自己,从小到大,这辈子,有没有遇见过那样一个姑娘,那脸蛋儿,那身段儿,那股劲儿,让你一定要硬,一定要上,一定要干了她?之后,哪怕小二儿被人剁了,镟成片儿,哪怕进局子,哪怕蹲号子。之前,一定要硬,一定要上,一定要干了她。这样的姑娘,才是你的绝代尤物。这街面上,一千个人里只有一个人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一千个问这个问题的人只有一个有肯定的答案,一千个有肯定答案的人只有一个最后干成了。这一个最后干成了人,干完之后忽然觉得真他妈的没劲儿,真是操蛋。但是你一定要努力去找,去干,这就是志气,就是理想,这就是牛逼。”
这段话读得我十分痛快,心里默想:“冯唐你他妈就是个天才”。从那之后很长时间,我走在校园里,眼光流转,别人都以为我在观察路况,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在找那个让我“一定要硬,一定要上,一定要干了她”的绝代尤物,暨大美女太多,眼光流转不过来,好几次忘了观察路况,险些撞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