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004(『精进:如何写得更好』:多讲故事,少讲道理)
一
多年前,NHK为喜剧编导三谷幸喜拍了一部访谈纪录片,提到三谷小时候,曾经每天都要爷爷奶奶带他去买一小块10日元的口香糖,打开看附赠的小玩偶,希望碰到是自己想要的那个妖怪玩偶。爸爸知道了,就去小店花500日元把一整盒口香糖都买下来送给他,『这样肯定能抽到了吧』。哪里知道,三谷小朋友根本不接受这份礼物,而且还生气了,大哭道,这样我的乐趣就一点都没有了啊。
真是有意思,这个小朋友轻松破解了一道遮蔽很多成年人眼睛的谜题:你究竟是想要拥有一整盒口香糖,还是要一丁点一丁点去揭晓的乐趣?
二
我前两天整理自己的信息来源树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微信里还关注着太多的公众号,往下划拉好多次都深不见底。究竟都关注了哪些,我自己也没有个概念,许多都已在记忆之外了。当时还随手删掉了『一点用也没有』的,现在看看还剩下117个。
但我经常读的,最多也就10个左右吧,也就是说,我一直保留着那90%的兀余、舍不得删掉?这种『伪关注』究竟是为什么?
比如这个号,『哈皮熊英语』。我是在B站上关注到它的,看了几集《生活大爆炸》原声片段,觉得它的视频剪辑得很好,明显是有听力教学经验的痕迹在里面,对于听力练习者很好用。后来不知怎么就关注了它的公众号,其实一次也没打开过它的推送,但保留着它『好用』的印象,一直舍不得删。其实对我来说『好用』的是它在B站上的视频,而在碎片时间打开公众号时,我一般都不会去点视频看。
和它类似的还有很多,只因为对这个品牌、公司、出品者抱有好感而关注公众号,其实一次也没点开过他们推送的文章。那么,好像删掉也没什么可惜,不是吗。删之。
比如『新京报书评周刊』,代表另一种我的『伪关注』,为数更多。曾经读到过好文章而关注了公众号,曾经觉得很好,但后来再没有打开过他们的推送。时间证明了他们的推送和我的兴趣点并不十分吻合,其实取消关注更有利于减少微信公众号对我时间和精力上的压力。嗯,取关。
再比如『理财实验室』,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伪关注』。因为对理财感兴趣,『理财从多少钱为起点比较好呢』、『哪种理财方式最适合大龄未婚女青年呢』……刚关注的时候带着很多疑问,还是看了很多文章,看多了其实也能领会其中的套路。虽然现在再也没点开阅读过,但总觉得将来会『有用』的,一直不舍得删掉。
仔细想一想,这个『将来』有用,如果我并不想点开阅读,就永远不会『来』。所以『将来』有用,就将来再关注好了。删掉吧。
三
删删删,保留关注的公众号越少越好。
好处一,让公众号反映出我自己清晰的微信阅读倾向,了解自己,三省吾身。三年前,我还在杂志社负责文化艺术版块,关注了一大堆艺术机构公众号;如果现在删掉那一堆并不再翻阅的艺术号,也删掉我仍然关注艺术大行业的假象;剩下一些事实上我依然关注的比如『FutureArt实验室』、『Same』,也剩下了我真实的好恶。
好处二,减轻微信阅读漫无目的、无法穷尽的状态,降低微信『消耗』生活的负面影响力。微信阅读很便捷,内容接口也多,每天一早上班打开电脑、连接微信网页版、快速翻阅一遍公号文章,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我觉得,完全舍弃微信公众号阅读,就等于放弃了一个好工具。但如果能更精简、优化我的订阅,就是扬长避短地用好了这个工具,既节省时间精力,又提高信息攫取效率。
四
其实,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那么多公众号?
除了迫于公司涨粉压力、朋友人情压力而关注的,其他的自动关注,说穿了都是为了获取新闻、情报、技巧、经验等知识点吧。
但是我们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一旦我们关注了公众号,就等于获取了知识吗?
这就好比回到了文章一开始的问题,我们置身于三谷爸爸的迷思中:把整整一盒、所有口味的口香糖都一次性买回来,小三谷就肯定会收获到他的乐趣了吧。
答案是否定的呀。
假如获取知识是一种乐趣,那么我们获得这种乐趣的方式很多,但肯定不包括点击每个公众号下面的『关注』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