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早报群里看到一篇阿荻写的—《古早味,老爸炒的咸菜》,立刻唤起了我的味蕾。我到冰箱里拿出一小块陈桥的熟咸菜,半块玉米饼子,就着一段大葱吃下去,胃里立刻感到了满足。这陈桥的熟咸菜的确不是我喜欢的味道,只能算在转了几个超市都买不到那种淹咸菜疙瘩时的一种救急吧。
喜欢看电视节目《舌尖上的美食》。总觉得能在游玩中吃到美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之前,只要外出,不管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先在网上查查当地的特色小吃和美食。到了,总要找机会一饱口福。那年去西安,就是因为朋友的一句:西安有名的小吃特别多。二话没说,背上行囊就走。每天都在西安的美食街上逛一圈,老孙家的羊肉泡馍、老张家的包子,biangbiang面、口水面、陕西凉皮、水晶柿子、绿豆糕......临走还要背上一包西安的孙家腊肉。在张家界为了吃到正宗的湖南辣,在当地打听到一家有名的麻辣烧烤小馆。吃一口羊肉串喝一口啤酒,连毛豆角都辣到骨头里,最后只剩下光喝水不吃菜的火烧火燎了。武汉的辣鸭头、小龙虾,坐下来慢慢啃,满嘴弥漫着够味的麻辣,嘻哈的吸着气,两手托举着小龙虾吸溜着大大的龙虾头里满是麻椒汤汁的鲜香,过足了嘴瘾,再看邻桌只吃虾肉,扔了一桌子的虾头,真是遗憾啊。
喜欢美食,好像只在离家之时。在家里我只做家常菜。冰箱里的咸菜和玉米饼是我给自己常备的菜和主食。不是为了减肥,只是中年之后一种突然离不了的味道。小时候家家户户的餐桌几乎都是咸菜、大酱、玉米饼子。一年到头只有过节才能吃顿饺子或白面馒头。那时候的我对咸菜、饼子厌恶到极致,以至于骨瘦如柴。后来上了初中,离家住校。妈妈为了让我吃的好些,变着样的做咸菜。自家淹的咸菜疙瘩加上蒜沫,伴上香油,爽口的蒜香扑鼻,或是咸菜疙瘩切成片在凉水里泡淡,加上泡发的黄豆粒和白菜丝,炝锅下油一炒,真真是香啊。每个星期带上一大瓶,和同学们共享。还有劲道的淹咸豆腐,浸满了花椒大料味儿的油茄子.....前些天,初中同学三十年聚会上,我初中的饭友还回忆说想念我带的那些妈妈做的咸菜的味道呢。
后来离家在市里生活上班,我极少再吃咸菜和玉米饼。大概源于小时候的厌恶吧。只是中年之后,我突然的想念起我小时候厌恶的那些食物,开始吃而一发不可收。小时候我不喜欢天天喝不完的红薯粥,有时候我偷偷倒掉红薯,只喝半碗粥,或是象征性的吸溜两口完事,因此没少挨妈妈的训。现在每年的冬天早晚餐都有喝不够的红薯粥。咸菜好像成了我每餐必备的佳肴,有时只是就着粥吃一两口,但少了这一两口就像少了一种味道。我从不做初中时妈妈做的那些好吃的咸菜,只是在超市了寻找那种大块的淹咸菜疙瘩,简单的切片,像小时候连香油也不用放的那种。也吃过超市了各种样式、各种做法的咸菜,但都不适合我的口味。还有玉米饼子,这种我小时候极讨厌的主食也上了我的每日三餐,甚或百吃不厌,每隔几日若不吃玉米饼就会产生厌食症似的进食慵懒,急迫的想吃。
我不知道这种饮食情节是怎么产生的,说它怀旧,小时候这的确都是我不喜欢的。说它是一种旧习回照,但我的确喜欢各地的各类美食,包括我家乡的水饺和凉面以及当地的各种小吃。但我离不了的的确是这种我的原生家庭小时候固有的味道。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来和后来都有一种神秘的以各种方式呈现的链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