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对于我来说是略显陌生的,但是,张良遇世外高人得到赠书真传的故事,我却听说过。
01 张良的奇遇
张良曾为韩国贵公子,因为韩国被秦始皇灭掉,所以立志要刺杀秦始皇。
于是,血气方刚的他,打造了一把60斤的大铁锤,埋伏在秦始皇东巡路上,想要将其一锤击杀,很可惜误中副车,没成功,只好逃走避祸。
逃亡中的张良,这天来到下邳桥,有一个布衣老人故意把鞋甩到桥下,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帮他捡上来,老人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就跪着替他穿上。
老人又跟他相约五天以后天刚亮时相见。结果,老人连续2次故意早到,张良只好不到半夜就去了。老人摆谱摆的挺高兴,就送他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
这部书就是《素书》,这位老人就是作者黄石公。
后来,张良熟读此书,深得精髓,成功从一名靠武力打天下的刺客,华丽转身,凭智谋过人青史留名。
他帮助刘邦攻下咸阳,力劝刘邦灭秦之后放弃屠城。又献计封彭越、韩信裂土封王,和刘邦三方聚重兵于垓下,共击项羽。等到霸业既成,张良又充满智慧的功成身退,使得自己没有像韩信那些将领一样招来杀身之祸。
在兵王韩信的映衬下,有人质疑他在称霸大业中作用不大。但是,至少他深得刘邦信任,这点非常明显,他数次离开刘邦阵营,两人却依然关系很铁,劝啥都听。归结一点,那就是深谙人心。
怎么样,《素书》厉不厉害?这本书本来很神秘的,黄石公曾秘戒:“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于是,张良就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带进坟墓,藏在随葬玉枕之中。
大约五百年后,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真是太不容易了。
02 《素书》是本什么书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写诗:"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
《素书》又名《玉钤经》,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于一体,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智慧。
全书只有区区一百三十二句,1336个字,分为六章,分别是: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和安礼,来阐明自己的思想体系、用人原则、加强个人修养之法、安邦治国的经验、处世之道等等。
在民间,这本书号称天下第一谋略奇书。中国传世的谋略书很多,不过大都是排兵布阵的军法书,但是,《素书》是全方位讲做人如何顺应天道,取得大智谋的。
它重点在于总结规律,指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世、治国安邦。它会告诉你,什么样的行为导致啥样的结果。
商战、职场、兵家都可读读看看,若是读通读透,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03 《素书》告诉张良的
《素书》主张"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讲究的是能顺应天道的规律,才是最高的谋略。
张良每遇大事,总是以书中所授内容为指导,辅佐刘邦,为他出谋划策,刘邦曾经感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1、“阴计外泄者败。”
张良曾运用这一条,劝汉高祖封韩信为齐王,为刘邦的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张良运用这一条,劝说汉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安抚了开国的功臣。
3、 “决策于不仁者险。”
张良运用这一条,劝说汉高祖不要复封六国后裔。
4、“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张良运用这一条,招来商山四皓(西汉初隐居商山的四位贤人),使高祖决心立刘盈为太子。
5、“吉莫吉于知足。”
张良运用这一条,提出愿受封于留地,急流勇退,不问世事。
6、“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张良运用了这一条,抛下一切,不贪图人世间享受,跟从赤松子周游四海去了。
这一切是不是真的,有待考证。但是,《素书》中的一些理念依然有现实的意义,比如: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素书·正道》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素书·安礼》
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素书·本德宗道》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素书·遵义》
同美相妒,同智相谋。《素书·安礼》只是
别以为它只是一部成功学,我这样胸无大志的人,也能从中找到能让我很有感触和启发的句子:“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
这些排比句,完美诠释我们日常和同事、闺蜜相处之道。越想越觉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