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借这个日子来聊一聊读书的话题吧。
关于读书方面的文章我写了不少篇,有如何找书,有如何做笔记,还有读书何用等等。
在这个物资生活逐渐富裕,越来越多人去寻求精神富足的时代读书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市面上不乏各种教你如何读书的文章或书籍。
今天我想聊的话题很简单,三个问题,以及它们背后所暴露的思维误区。(我很喜欢谈思维误区这个话题,因为我一直认为思维方式是决定一个人所有行为举止的前提,简单说,你想不对就做不对。)
1. 书读的越多越好么?
2. 我应该读什么书?
3. 为什么要读书学习?
1、书读的越多越好么?
曾有朋友问我:我今年读了50多本书,为什么感觉没什么提高?
以及我常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见一些人写着:这个月我要读多少多少本书,今年要读多少多少本书。
对于这种情况我只想好奇的问一句:读书论数,有意义么?
古人有言:读书破万卷。然而此卷非彼卷。
《史记》130卷,52万字。
《资治通鉴》294卷,近400万字。
《世界文明史》11卷,1500万字。
起点中文网上《斗破苍穹》530万字,10倍于《史记》,近一部《资质通鉴》,读一本《斗破苍穹》和读一部《资质通鉴》是一个性质么?
随手抽一本当下流行小说也洋洋晒晒数十万字,读完不过几小时的事,随后便可置之一旁。
然而一本非虚构的社科类书籍也不过几十万字,读时却要做笔记、读完写文章来分析,过几日还要返回来复习。
这么两本书,是一个性质么?
所以,读书论数过于急功近利,囫囵吞枣的“咽下去”又急着吞下一本,以便可以在社交网上挂出:我今年读了XX本书!
借知乎“张佳玮”的一句话:“一年要读完多少多少本书”这种爱好,若非专业编辑,更像是一个社交用的梗。
2、我应该读什么书?
这个问题也很有意思,我先不正面回答,借个简单的例子来看一看:你应该吃什么饭?
比如你说想胖,于是吃各种高脂肪含量的事物,就算如此,你能保证蛋白质和碳水化物一点都不摄入了么?
或是说你想壮,于是补各种蛋白质,注意食物平衡,对,你只能让食物摄入量保持一定平衡,而做不到只补蛋白而置其他不顾。
读书好比吃饭,你不能说只想吃什么、只要读什么。
我想问,在这个时代,谁能说一辈子只抱着自己大学学的专业活一生?
这是一个知识大融通时代,不讲专才而讲通识。
比如说你当老师,就算做个物理老师,那么你认为只用了解物理知识就够了么?不,也许你得学点心理学,了解学生怎么想的。还得学点沟通以方便和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情况。
你看,谁都不可能说只精一门学问。
上个月我看了一篇关于“费马大定理”的文章,忽然对数学产生几分兴趣,于是买了几本数学书回来研读一番,感受其中的逻辑奥妙。
前段时间我喜欢的一个作家“桐华”又出了一本新的言情小说,我立刻预定上,看看这回桐华又为我们编织出一个怎样曼妙的世界。
虽然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读各种非虚构类书籍,但是偶尔我也会读些小说调剂下,比如我最近在读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里面风趣的文笔可以让我在看非虚构书籍枯燥时解乏用。
学习这件事,本来就应该是不断好奇、不断探索的过程,没有什么是你必须学的,也没有什么是你应该不应该学的。
对什么感兴趣,想了解什么知识,那就去读、去学,人生就是一场不断疑惑不断寻求答案的旅途。
3、为什么要读书学习?
“读书无用论”的声音已经在去年知识变现年的爆发而逐渐淡去,不读书是可以成功,但是读书可以让你成功概率增大。
诚然,这个时代有很多种学习方式,找老师、看各种学习视频、音频,为什么一定要选择通过读书来学习呢?
简单说,两点:
1. 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一本书不过几十元你却能得到作者一生智慧的传递。
2. 利于构建知识体系。虽然碎片化阅读、学习被鼓吹的很高,但是如果你没有建立起你的知识体系,你接受再多的碎片,那都是碎片,永远没有建成高楼大厦的那一天。
再者,上学、读书、学习,这三件事不可一并而论,你上学不代表读书,你读书也不一定是学习,你学习也并非一定要上学:)
时代变迁,从几百年前,人类进入科学革命后,知识的增长越来越快,古有言“学业有成”,指的是学生毕业,一般也就是大学毕业算学业有成。你若是留学回来,可称为“学成归来”,也是一种“成”,然而在这个时代,有学成这件事么?
新的知识想海浪一般涌来,你一辈子都要在里面奋力前行,永远成不了。
在这个时代下,你说你20多岁毕业你就可以一辈子不学习了么?可以,代价则是被海浪打在沙滩上。
所以,读书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人必须贯穿终生的事。
读书的益处也很显然易见,可以改变你的气质,可以让你充满智慧,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哈利·波特》里有一个场景:
魔法老师问小女孩赫敏:你是否想学习魔法的法则,然后以此作为终身的事业呢?
赫敏说:不,我要掌握魔法的法则,然后为这个世界做点好事。
对,读书学习就是一种工具,我们可以用它做一点好事。
末了,附上我很喜欢的一张图,一张可以清晰界定读书何用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