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何时开始明白
三四年前,我参加了系统内的省级性比赛。当晚,当地的一位朋友请我吃饭。
饭桌上,这位朋友很好奇地问我: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参加这种比赛?
我叹了口气,开玩笑地说:咱晚熟。
随即,我自嘲道:都说三十而立,我好像快到四十才开始明白一些。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稀里糊涂就过来了。
她愣了愣,说:我是在二十八九岁开始有些明白的。”
二 她和我
我很羡慕她的这个“二十八九岁开始有些明白”。
她毕业于一座三线城市的二本院校,大学坚持了四年的“熄灯后在蚊帐里打着手电筒看专业书”的习惯。
大学毕业那一年,她考研面试由于某些原因没能通过,却凭着较高的考研分数和出色的面试被另一座二线城市的一本院校看中,然后工作,参加,读博,现在已出国访学。
她比我还小一岁,却知道大学怎么度过不辜负美好年华,毕业后知道怎样选择职业,知道如何去发展生活和职业。
现在,我估计她可能连她那遥远的老年生活都做好了规划。
而我呢?她在电筒光下看专业书的每个夜晚,我也在看书,只不过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休闲书。
进了单位,当天的工作需要我做啥就做啥,不会提前做,更不可能多做。能完成工作任务,不出错,在我看来,已属胜任。几年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对我来说,只是脑中偶尔一闪而过的念头。
于是,十几年下来,她活成了她,我活成了我。
这真是验证了这样的一句话:你所做的一切,时间都能看得到。它冷眼旁观,默不作声,一手收集你的所言所行所思,一手把这些画成你的模样,直至终了。
三 明白的那几点
那能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把自己画成模模糊糊,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模样?
当然不行。于是,我开始琢磨,这个阶段至今大约已有三年多时间了。
经过了三四年的挣扎,阵痛常有,但还是让晚熟的我明白了几点。
重视健康
这几年会经常性懊悔,懊悔自己没有好好利用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美好时光。
滑稽的是,时光又在懊悔中溜走了,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
后来,我用俞敏洪演讲里的一句话安慰自己。他在一所大学演讲开始时开玩笑说,在什么都比不过别人的时候,那就争取比他们都活得长。
这句话当时听了,觉得好阿Q啊。但是,现在,这个境地,必须采用这种策略了。
晚熟的人,要注重健康,活久一点,才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种一棵树的最好时机有两个,一个是十年前,还有一个就是现在。每次看到这句话,心里总是还有些紧张的,因为人生的几乎一半已经过去。从现在开始,来得及吗?
所以,对自己系统重装,先要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大前提。
年轻那时的拼劲不能复制,现在反而要细水长流。
自我认知很重要
自我认知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想法。
在这三年的痛苦博弈中,我渐渐意识到我的自我认知缺了两个因素:目标和意愿。
说了不要惊讶,活了几十年,自己确实不知道自己这辈子真的想要什么。而且,更为恐怖的是,我也不知道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我就像流水线上的那台等待装配的机器,外界给我装什么,我就接受什么。上学,要考好,因为需要考好。工作,因为按照自己的条件,只能选择这样的工作。哪怕薪水对不起自己这么多年的读书投资,因为这个系统就是这样,那就这样。
我按照外在的标准自我成长,结果长成了一位空心人。我一直不知道内心深处那股不安到底是什么,现在明白了,是找不到自己方向的不安。
于是,没有近期和远期目标的指引,自己就变成了一只风筝,飞向何处,由风决定,由拽在别人手里的那根线决定。
幸运的是,我现在找到了一点点方向,自己的方向。那就是阅读与写作。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因为我所缺的第二个要素,意愿。
我把阅读和写作当作我自己想做的事之后,得到的不是宽慰和安宁,而是焦躁。
晚熟之人,再想去做些什么会很难,因为内有旧观念的阻碍和束缚,外有各种工作生活方面琐事的缠绕。还有,这么一个年纪重新开道,能行吗?
内外交困,犹豫怀疑,能生生把嘴角的火泡给逼出来。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我真正想阅读与写作的愿望并不强烈,虽然喜欢。
很搞笑的是,我以前看到拿破仑·希尔的《思考致富》这本书名时很兴奋,想想思考就能发财,那必须得睡着了也能笑醒。
可是书看完了,美梦也醒了。通篇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书的开头时总明里暗里问我一个问题:你真正想富有吗?
当时对这个问题嗤之以鼻,现在想想,这个问题包含着这位成功学家的良苦用心。
李嘉诚在汕头大学一次的毕业演讲上说:“道力之限,要靠愿力突破。”
是啊,起步晚,能力又有限,仅靠心中喜欢,想通过阅读与写作,走出一条道出来,那是痴心妄想。
你得想阅读想写作想得发疯发狂,你得表现出热恋期模式,离了它,一切皆无意义。
执行力
有了这么强烈的意愿,阅读和写作执行起来就会变得水到渠成,成了不需要坚持的一个习惯。但这是在目标明确,意愿强烈非做不可之下的执行力。
我们晚熟之人,有时就像一只陷入蜘蛛网之中的昆虫,被一天中要做的工作家庭各种事物所交缠着,不像二三十岁那时的单枪匹马。
所以,我们的执行力需要配上一个装备,那就是时间管理。
很多专家提出很多时间管理理论,市面上也有很多的时间管理APP,我看了也试用了,但坚持不下来。
我现在其实只吸收了一个法则:仪式感。这个是从喜马拉雅上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教授的幸福公开课中听到的。
仪式感,就是把你所想做的事在一天当中找一个时间段固定下来,不要轻易改变,直至这个习惯像每天早晨起床之后的洗脸刷牙那样自然。
同时,本田直之《高效思考法》告诉我,这种仪式感的养成,需要把其他事物压缩在一天之中剩下的时间段里,高效率完成。
所以,要阅读写作,可以早起一小时,专门用来写作。也可以碎片化阅读。关键是,阅读和写作,每天必须完成。这又与盖斯的《微习惯》保持一致了。
所以
我们错过了最美好的年华,现在想重新披荆斩棘,自我找虐,那么就请记住了,珍惜身体,这样才有机会去做你想做的事。
找准方向,不要像年轻时的懵懂。
意愿要如一支接着一支燃烧的火把,而不是满天瞬间耀眼的烟花。
每天给自己一个专属梦想时间段,精心打磨,把其他事情塞入剩下的时间包里,高效完成。
明白了这几点,虽然晚熟,日子也会好过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