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妈妈通话时提到了姑奶奶,一个过世十多年的老人,在我的记忆中我的这位姑奶奶是一个干净利落、慈祥的老人。小时候的事不大记得了,十多岁时到第二故乡生活,那十年里只能偶尔从母亲的口中听到她老人家的消息,所以也没什么印象,反倒是毕业参加工作后,每年春节或闲时回老家时跟着母亲去拜访过几次,她给我的印象也是这时候留下的。
记得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三年我们去的是姑奶奶第二个儿子的家,他家在衡阳市里,那时就是三房两厅15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那时能有这样条件就算还不错了,原来我那表叔是市里一家企业的干部,那时姑奶奶一个人住在旁边的旧房子里,是一套二房一厅的旧房子,白天我们在表叔大房子里吃饭,玩,晚上还是跟着姑奶奶睡在那套旧房子里。
老人家临睡前一直跟我们夸自己的孙子如何聪明会读书,成绩很好什么的,当然也跟妈妈聊着老家一些亲戚的境况。这个时候的她头脑清醒,身体健康,想着那时她应该快七十了。
又过了几年,过年时我又跟着母亲去给她老人家拜年,这时候他已经回到了老家跟大儿子我的大表叔在农村生活,但大部分时间她都住在老屋里,一个人吃饭,只是逢年过节时才去大儿子家一起吃饭,这个时候的她明显身体没有前几年见到时那样好,她说她就是感觉身体不好了才回到老家的,这也是我们那儿很多老人的想法“叶落归根”,死也要死在老屋里。
那天中午我们是在大表叔家吃的饭,但晚上姑奶奶说我们就在她自己那间老屋里吃饭,省得晚上走来走去,因为农村尽管通电很多年,但是路灯还是没装好,晚上走路需要打着手电筒照着,而且春节期间气温低,晚上走路也冷,母亲和我当然很高兴接受她这样的安排。
晚饭时妈妈根据姑奶奶的安排也炒了好几个菜来吃,她老人家各种食材搭配着,东西也干净。晚饭后我们陪着她坐在火炉边烤火,洗漱完毕睡到床上又聊了一会才入睡,她还是一直夸她那个在城里的孙子考取了怎样的大学,年前放寒假时带着礼品回来看她,说这孩子懂得感恩,她把他带大没有白费力,现在他知道报答自己的奶奶了。
后来我也成家了,由于婆家娘家两边亲戚多了一些,而春节时假期又少,就一直没能再去拜访姑奶奶。每次只能从母亲或是娘家叔叔婶婶那儿听到一些她的消息。其实心里有时候还是想着如果有时间再跟着母亲一起去看看她老人家多好!只是一年又一年都因为分身乏术,这个愿望也未能如愿。
直到那一年姑奶奶离世,我在电话这头听到母亲告诉我这个消息时,心情黯然,想着那一年那一晚在她家吃饭、聊天和睡觉时的场景,再一次感叹人生无常,不过她走时已经80多岁,也算是寿终正寝了,而且听妈妈说她的葬礼办的还比较隆重,她那二儿子在单位里还正当红,愿意花钱给自己的母亲办一个比一般人相对更隆重的葬礼。而且姑奶奶的娘家人也就是我的父母亲,还有叔叔婶婶也很给力,按照农村里的要求准备了一条龙的人舞着龙灯去参加葬礼,连我那十来岁的外甥女也去了,一来当然是给姑奶奶面子,二来也是姑奶奶在生时对娘家人比较好,能帮的就帮,娘家人去了办饭办菜很是客气。
正所谓礼尚往来,她在世时对大家好,大家都记在心里,这个时候当然也会给足面子,并送她这最后一程。
记忆中还记得父亲给我们分享姑奶奶照顾他的事。父亲从小是一个父死娘嫁的孩子,从小跟着奶奶生活,那个年代生活很苦,父亲从小就要干活养活自己,有时难免会挨饿,有时实在没什么可吃时,也会跑去他姑姑家蹭饭。每次姑奶奶都煮一大锅饭,菜也会准备一些,但那时条件实在太差,她也只能保证饭够饱,菜就尽力了。但这在那时已经就是最好的招待了,所以在父亲心里眼里这样的姑姑一直是他非常喜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