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推荐的纪录片为陈丹青导演的《局部》
推荐指数:
豆瓣评分:9.6
1.影片简介
《局部》是陈丹青主持的一档文化类节目,节目旨在“以画家之眼观看艺术杰作中为人忽略的局部,讲述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命不同寻常的故事”。
这是一档以画家之眼观看艺术杰作的节目,陈丹青用他独特犀利的语言表达方式、独到的见解,令想象上本该有几分深闷的节目惊喜连连。
纪录片不是艺术史,亦非绘画入门,只有一盏台灯,重新点亮了视觉。
2.推荐理由
这个节目借由画家陈丹青的眼,他的语言,他的洞察与审美,讲述中西方名画名作的一个个微细的局部,一处处没有人注意️到、但看过之后会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的精彩细节。
全片在陈丹青的画室拍摄,后期辅以大量的动画效果,通过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故事穿插引导,重新审视各时期艺术创作及艺术家被人们忽视的角落。
3.影评
@Amani:
在我看来局部代表着网制文化类节目的最高水准。
我不懂节目制作,也不懂美术史,我就简单谈谈我所看到的《局部》的优点所在。
《局部》第一点好在这个节目本身没啥“知识”。在这个都在追求物质成功的浮华年代,知识的触手可及是容易被忽略的事。当我们想单纯的获取知识时,看书的效率绝对高过看视频。当我们看书时是主动阅读,我们可以主动选择与组织知识;相反看视频是被动阅读,对于之前了解这些知识的人来说,在节目中提到这些知识只是在重复他们已有的知识,而对于之前不了解这些知识的人来说,这些知识他获取可以通过主动阅读从而更高效率的获取。我们有太多的文化类节目把节目时间浪费在知识普及上,我想这些是学校该做的事,而非一个节目该做的。正因为没有啥知识,我们在节目中听到的是陈丹青在谈他建立在他多年创作与看展基础上的所见,而非已有美术史的重复,这也算是一种艺术评论。在《局部》第一季第一集讲千里江山图时,有一段话给我印象深刻。
“绘画是手绘的,手艺第一。手艺之上,又是眼光第一。眼光,一是指观察之眼,一是指一边画着,一边如何判断自己的手艺。后者仍属技艺,包含经验,宫廷画师有得是这样的一流高手;前者,那是要看天分了。同一片山水,天才所见、庸才所见,出来不同的画格与画境。”
我想说陈丹青和美术史看同一幅画也是完全不同的画格与画境,这并没有指美术史作者都是庸才的意思,只是说在写一部美术史时,作者更多的会考虑美术史的严谨性与学术性,他个人的喜爱更多会用论据来支撑,陈丹青不懂美术史,这是《局部》的幸运所在。
《局部》第二点好在这个节目对大众视野以外画家的关注。在片头那些壁画在说“NO 除了达芬奇还有我。”是的,在文艺复兴三杰这些名字的光辉之下,还有太多被我们忽略的名字,我个人更为熟悉的音乐史也是如此,例如肖邦的《夜曲》人人皆知,但是胡梅尔和菲尔德的夜曲呢?
其实被忽略的不只有这些“大师”光辉之下的该其他被铭记的名字,还有这些大师名作之外的同样该被人熟知却不为人知的佳作,美术领域这点可能稍好一点,因为记住一幅画应当是比记住一段音乐容易的,以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为例,多少人只听了第三、五、六、九交响曲,而没有完整听完过第四和第七交响曲呢?
@烤芬:
陈丹青讲的不是艺术史,是艺术史观。天才林立的年代,连阴影中的无名者也点点生辉。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湿壁画,时而活泼热情,时而宁静祥和,每一面残破的墙上都有无限灵韵,是印刷复制所永不能传达。尤其是马索利诺那个薄荷绿色的山体,将约翰的首级递给莎乐美的希罗底冷冽而优美,看得我眼眶湿润。
古时平面上放荡不羁的时空观直到几百年后摄影发明、绘画走向现代之时才再次被发现,这样看,电影的创造也不过是返璞归真。此刻我独自关在家中,看画上一群一群的圣仙权贵和百姓在宏大场面里肆无忌惮地相聚,再想到意大利那一座座古城此刻陷身劫难,想到全球化带来的自由远行已不知何时才能再临,实在是太感慨也太难过了。
4.你可以和孩子聊一聊
1. 问问孩子,对画作的创作背景有不清楚的吗?
2. 让孩子讲一讲,自己对艺术的认知。
图文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