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人在谈论李炳亭。
谈论李炳亭,本属正常。“教育在线”时候的他,主张“高效课堂”的他,“给传统课堂打零分”的他,一向就被人们广为谈论。但这一回的谈论,不同以往:一些人在谈他涉嫌的经济案子,进而否定他的课改主张和课改实践,甚且编造和传播关于他种种流言。竟然有人说李炳亭只有小学文化。——这不啻是高抬了他:这样文化程度的一个人,竟会用“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来描述课堂。
这些人们罔顾事实,对李炳亭刀枪并下,到底是因为什么、为了什么?以此自高吗,还是自肥?李炳亭为中国基础教育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是营营之声可以抹杀的吗?
李炳亭发现了杜郎口中学;他以这一发现被人们广泛知晓。杜郎口中学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珍贵存在;只是因为这一点,我们也应该感谢他。
2008年,我在济南结识李炳亭。我们一见如故,畅谈竟日。我看到了一颗为中国教育深深忧虑的滚烫的心。从那以后,我们学校的课改进入了新的阶段。从“照搬”杜郎口开始,我们反思、探索和实践课堂教学。2010年,总结出“自学·交流”的课堂学习模式。这一模式被《中国教师报》列为“高效课堂九大范式”之一。李炳亭兄陪伴着我们课改的整个历程,他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和指导、呵护和鞭策,我们一直铭记和感念。我们至今仍在践行这一课堂学习方式。
李炳亭,以及他所在的《中国教师报》,和全国许多学校结成课改共同体,汇成基础教育的交响。一些人把这说成是媒体和学校的名与利的勾结。事实上,我们经历的,是向学校教育内核的追索和掘进。《中国教师报》也由此探索出了一条切实为教师服务、为教育服务的路径。李炳亭没有盗名,更没有欺世。
“高效课堂”的主张当然并不是关于课堂、关于教育的终极结论,它也并不是解决当下教育问题的万应灵丹;也未曾这样自诩。面对中国当下如此复杂烦难纠结沉重的学校教育现实,我们更需要李炳亭这样勇猛精进的践行者,更需要对一切积极努力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李炳亭的课改之路,充满坎坷。他经历了种种艰辛;各种打压,各种误解,各种诋毁,从未断绝。但他矢志不移,不折不挠。他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精神,舍我其谁的精神,是让人感佩的。这样的生命姿态,在当下这个物质主义的时代,尤为珍贵。
他蒙受着种种谰言,我为他的遭逢感到心疼,感到痛惜。我有时想,要是一直写他的小说,写他的诗歌,不要涉足教育,不要涉足课改,不是很好吗?但我知道,我如果这样说,只会让我再一次汗颜。捞出油锅里的孩子,是他的选择;这选择来自他心中的律令。为中国教育鼓与呼,不仅用一个记者的笔墨,更用一个演说家的言语;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他倔强地面对着当下的中国教育。
他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生活和个人爱好;他不太会安排日常事务,不太会修饰自己;他不谙金钱的算计和人际的算计;他有时显得清高和孤傲;他有时激愤有时纵意;他体验寺庙生活……他是一个丰富的人。
有时,我会想到鲁迅先生。他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有时,我会想到堂吉诃德。
有时,我会想到西绪福斯。
和课改一样,和世间万事万物一样,李炳亭,也在路上:正走向未来。
(江苏省灌南县新知双语学校 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