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句话: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过去的自己是个傻子。
据说,这句话有很多版本。例如:要是你没有发现过去的自己是个傻子,那你一定没有进步。
她说,这句颇有哲理的话是达里奥说的。
我问:那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傻子,这说明了什么?
朋友答:这说明时时刻刻都在追求进步,每时每刻都在幡然醒悟。
这个回答自然是让人欣喜的。不管对错与否,都是值得深思的。
但我更想说,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知道自己是谁的过程。
近两年,看的书不多,但几乎离不开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相关的内容,比如《正面管教》《懂我就是爱我》《被讨厌的勇气》《自卑与超越》《拥抱不完美》《绽放最好的自己》等。
每看一本,都觉得自己重新成长了一次,那个内在小孩会很清晰地跳出来,和我一起重温早期记忆和童年片断,帮我找到很多成长过程中隐藏着的秘密。
我在大家的眼中,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不管是个人素养还是工作能力,都是比较出众的,也得到领导、同事和朋友的认可。但在别人眼中优秀的人,他不一定自认为也是优秀的。是的,我就不这么认为,我其实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
有时候和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我说我很自卑,从来没有过自信,现在也还没有找到自信。朋友的表情会很惊愕,然后说:你这么优秀的人都自卑,那让我们怎么活?!
但,这是事实,而且毋庸置疑。
可以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努力想给自己找到一点点自信,所以,我在工作上高标准,严要求,凡事力求完美。也许就这样,才慢慢养成了一个别人眼中的优秀的我,但我始终没有找到自信。
回忆一:小时候的药罐子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第一个反应就是药罐子。那时的我体弱多病,长得特别瘦小。三天两头往医院里跑,要不吊瓶,要不喝中药。
记不清有多少次是边哭边喝药,记不清有多少次是刚喝完就马上全部呕吐掉,记不清多少次在假装睡着时被父亲喊起来吃药,更记不清多少次体育课我只能独自坐在教室里望着窗外欢快的身影黯然神伤……
当我背着书包边咳嗽边喘气爬楼梯时,总有邻居哀怜地叹气说:“唉,这妮子长得多瘦啊,真怕一阵风就把你吹倒了!瞧这手臂像竹条一样,捏一下都怕断了!”
我清楚的记得,直到初二那年,我才被老天眷顾,我的体质不再那么脆弱。
回忆二:邻居家的孩子
我上过一年的幼儿园,那时还住在乡下老家。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工作调到城区,我也幸运地考入了当地最好的一所小学。
我们住在父亲单位的单元宿舍里,整个四层的叔叔阿姨都是父亲的同事。那时我们只有一个房间,于是我便住在了专门的一间女宿舍,与六七个女孩子共住。
对她们来说,我是一个新来的乡下小孩,她们是城里长大的小孩,我们不一样。
所以,我家的黑白电视机被她们嘲笑过,在某个放学路上的街角我被她们拦住过,在学校里我被她们起过绰号,说过难听的话……
回忆三:学霸弟弟
我有一个小两岁的弟弟。听说,我爷爷有点重男轻女,但在我印象里觉得爷爷对我们姐弟都挺好。因为我小时候的身体状况,父母对我生活上的照顾总是会多一些。
弟弟从小是个学霸,一直当班长,成绩也总是第一。那时,我们的早饭是统一用饭盒放在单位大食堂蒸的。弟弟总是最早去食堂拿饭的那个人,有时候食堂还没蒸好他会急得直哭。
学习上,我并没有那么优秀。
小学是个病号,中学后成绩慢慢上来,之后稳稳排在班级前八吧,属于中等偏上的学生。
如果一定要找点可以骄傲的事情,那只能是从小学三年级至大学,我一直负责出班级的黑板报。从画画到设计到文字,可以一手完成,每次的学校比赛也都能获得佳绩,最初当老师时被同事羡慕的粉笔字和简笔画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父亲是一个有上进心、做事脚踏实地的施工员,经常下工地翻图纸搞预算。在学习上对我们要求较严格,对我们寄予的期望也较高。
我学习其实很懒,没有真正用心过,所以我经常被父亲叫上边散步边接受他的思想教育。在我参加工作之前,我始终没有成为父亲骄傲的那个孩子。
被我经常拿来做比较的有两件事:
一是弟弟一上大学就给买了不错的台式电脑带大学寝室了。
二是我小时候很想要一架电子琴,却被父亲提了一些要求。而我,最终没有得到。后来一摸到琴键,我就想起那架永远得不到的心爱的电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