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其实这是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年轻人大多过于浮躁,不愿静下来读读书。
以前的社会只有士阶层的人才能够接受到教育,能读书写字做学问,大多数人连生活中的常用字都认不全,也没有条件接受教育,更别谈读书了。朱光潜先生的这封信是写于上世纪20年代期间,信中就指出了年轻人读书的问题,他的观点和建议放到现在依旧实用。也就是说百年来这个问题在年轻人身上仍然普遍存在,我不敢相信的是这个问题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中也会存在,毕竟在我的认知中,那个时代出现过很多举重若轻的知识分子。
看起来当前的年轻人确实没法和百年前的年轻人同等较量,一代不如一代的观念在社会的发展下趋势日益明显,上学的时候老师也总是喜欢在课堂上说着一句“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学生”来刺激我们。然如果真的就这样下定论未免太过片面和轻浮。狄更斯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果学生真的如老师说的一届不如一届,社会又哪什么来支撑发展,毕竟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主力军还是一代代的年轻人。就读书而言,每年的人均读书量至少没有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如果真的越来越差,应该早就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也就不会有知识分子呼吁大家多读书的必要了。
信中谈到了年轻人为什么要读书,怎么选书读以及读书的方法。信中呼吁大家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把读书当成一种兴趣爱好去培养,这种兴趣的培养要越早越好。关于读新书,信中保留了一个中立的态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读新书,还是要靠自己辩证的选择合适的书读,最靠谱的方法就是读那些经典的书,因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而且也不建议什么书都看,读十本不如读一本,自己要有鉴别的能力,培养鉴别的能力,一是靠自身的阅读积累二是靠从优秀的书评人学者那里学得的经验。
此外,《曾国潘家书》中也提到过读书,读书人要有志,有识,有恒。
谈动
每个人都会有烦恼,谈动就是在谈如何排解烦恼。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闲人就容易产生烦恼。但又有一个观点说明好动也容易产生烦恼,想太多也容易产生烦恼。如果你是想法很多但能力跟不上这些想法时,烦恼也会随之产生,你甚至会羡慕那些闲人,只顾当前这一顿,及时行乐。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这样的想法也是片面。
信中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有烦恼是常态,但不必陷入其中,要学会自己排解烦恼,可以打球,跑步,吃喝玩乐等方式发泄,就是动起来。
谈静
动与静,人生乐趣各占一半。静更强调修身养性,就是对世界的感受领略。
热爱生活的人通常拥有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他们擅长观察自己的生活和周遭的世界,有着较强的感知力。这类人往往都是有趣的人,有着光辉般温暖的人。
之前看过一本绘画的书,作者把从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通过画画的方式记录呈现出来,在作者看来,一件很小的事都能产生一种美好的想象,当自己的感受力变强时,对世界的热爱也会随之增强,不至会产生抑郁烦闷的情绪。苏东坡也是个有着超强感受力的人,所以才会创作出那么好的作品,创造出那么多美食,人生艰苦心境却依赖豁达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