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读《史记》时常会觉得历史很吊诡,比如秦昭王与白起之间的关系。长平之战前及长平之战时,两人之间的君臣关系看似那么的鱼水交融,贤君明将的形象跃立于纸面之上。但长平之战后,秦昭王可以凭白起几次据理力争的抗命而毫不手软地结束战神的生命。白起在长平之战后的表现也很诡异,一个长期衷心顺从领袖意志的他居然为了一个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反复违抗君令且态度强硬,哪怕以自己的性命相抵。这一切的吊诡都是以长平之战为分水岭,长平之战犹如一道鸿沟,让君臣两人前后的思维、逻辑及常理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关于长平之战的各种解读以及秦昭王、范睢和白起之间关系剖析的文章已经汗牛充栋,我就不再拾人牙慧又喋喋不休的写一篇。今天我尝试从另外一个不起眼的角度来臆断一下当年秦昭王和白起交恶的真相以及白起为何必须死的原因。
引起我产生引视角的是一段很不起眼的史料。《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记载:“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喻两主,岂不哀哉!”这是西汉初期一个叫邹阳的齐人因蒙冤入狱后对梁孝王上书时提到的史料。这段史料让我惊奇地发现原来在长平之战时有一个神秘的卫先生曾经为秦国的长平之战出谋划策,只是因为秦昭王怀疑他应该没有采用他的建议而已。那问题来了,卫先生何许人也?他为秦国谋划了怎样的方案对付赵国?秦昭王为何怀疑他?司马迁虽然在《史记》中对卫先生的描述仅此简略一笔而没留下更多的回答,但并不妨碍我们进一步了解卫先生。因为在南北朝时期有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对司马迁的《史记》有着无比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通过大量阅读各种史料和反复研究,为《史记》写了一本注,叫《史记集解》,这位历史大咖就是刘宋王朝时期的裴骃。裴骃八十卷的《史记集解》与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但裴骃的著作是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没有之一。
裴骃当时能获取的史料肯定会比唐朝时期司马贞和张守杰的丰富且更加接近真实,更不用说相比我们今人。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写到:““白起为秦伐赵,破长平军,欲遂灭赵,遣卫先生说昭王益兵粮,乃为应侯所害,事用不成。其精诚上达于天,故太白为之蚀昴。昴,赵地分野。将有兵,故太白食昴。食,干历之也。”如淳曰:“太白乃天之将军也。””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卫先生应该是白起麾下的一员谋士或者是秦国的一位文吏但在白起处做事。总之,白起在长平之战后派他到秦昭王处阐述继续攻赵的必要性并向秦昭王催要兵粮。但是因为被应侯范睢从中作梗,这位卫先生不仅没能让秦昭王批准白起的计划反而让自己受到了范睢的迫害。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卫先生在朝堂上苦口婆心赤胆忠诚地对秦昭王劝谏的场景,因为当时连上天都为之忠诚的精神所感动,产生了太白金星吞噬西方白虎中昴星的奇异天象。虽然卫先生最终功败垂成或身首异处,但苍天为之感动。
二
为什么秦昭王就是不同意白起继续攻赵的计划?为什么秦昭王就是听不进卫先生的苦谏,哪怕出现了“太白蚀昴”这样的奇异天象也不改初衷?难道苏代的反间计就是那么的合乎逻辑完美无缺?难道应侯范睢的个人魅力已经能够随便影响一代雄主秦昭王的决断?其实苏代、范睢、卫先生、白起以及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在秦昭王眼前都是表象,都不会干扰秦昭王做出下一步的正确判断。唯一能干扰秦昭王做出决定的因素只有两个:一个是“太白蚀昂”,一个是远在陶邑的穰侯魏冉。
我们先说魏冉。为什么在这里会突然出现穰侯魏冉?因为不解决魏冉和秦昭王的问题,就永远不知道“太白蚀昴”对秦昭王的真正心理影响及白起之死的真正原因。魏冉,秦国四贵之一,曾在秦国政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以范睢进谏秦昭王的说法就是:“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政适伐国,莫敢不听。”魏冉之所以这么牛气,不仅因为他是秦昭王的舅舅和曾诛“季君之乱”扶持秦昭王登基,更是因为魏冉对秦国的发展和壮大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司马迁曾这样评价魏冉:“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也就是说秦国在秦昭王时期之所以能形成对山东六国呈一览众山小的态势,皆是穰侯呕心沥血之功劳。但是因为范睢的出现和宣太后的去世,促成了雄心勃勃的秦昭王做出了决定摆脱舅舅穰侯集团的控制和影响及铲除其政治势力的决定。当然最后秦昭王获得了成功,穰侯被赶回了封邑定陶。《史记·秦本纪记载》:“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郦山。九月,穰侯出之陶。”《史记·穰侯列传》司马迁写到:“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可见,穰侯是在陶邑最终忧愤而死。
既然说到穰侯是忧愤而死,那穰侯到底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交代。但根据我的臆断,穰侯在长平之战后秦昭王再令白起伐赵之前尚在人世。这就是为何秦昭王一直坚持长平之战后不让白起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最大原因!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穰侯虽然已经远离政治中心,但是政治影响力仍在。特别是穰侯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更是根深蒂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秦昭王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截止长平之战时仍小于穰侯。我提出这个观点并非绝非凭空捏造,我们就拿白起说事。白起一生战功累累,但是百分之九十的战功都发生在穰侯主政期间,而且长期和穰侯并肩作战。例如《史记·穰侯列传》记载:“明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於华阳下,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这是穰侯曾与白起并肩作战的铁证,说明他们之间有同袍手足之情。除此以外,穰侯对白起还有举荐和封君之恩。《史记·穰侯列传》记载:“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可见,白起能出人头地,能被秦王封君,皆是穰侯倾力举荐和一手栽培,司马迁用了“相善”一词来形容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我认为白起是穰侯集团的一员,不仅是因为恩情,更是因为英雄惜英雄。因而,白起天然和曾算计过穰侯的范睢及做出抛弃穰侯决定的秦昭王有着不可逾越的政治鸿沟,并非因为后来范睢在长平大战后从中作梗而产生嫌隙,而且范睢也只是配合秦昭王演戏而已。
因为白起是穰侯集团的一员,又因为白起在军队中有巨大影响力,更因为此时穰侯还在世,所以秦昭王不会让白起继续再立灭国这样的举世大功。因为一旦这样的功劳形成,白起的地位就会猛然上升,不再是武安君的地位和一位军事统帅而已,而是会成为在秦国有着举足轻重的超级权臣,这也就意味着穰侯集团完全有可能死灰复燃。穰侯当年能够扶持自己登基为君,现在的穰侯加白起也有同样的能力。泾阳君、高陵君皆昭王一母同胞的弟弟,随时可以在魏冉和白起的扶持下替代自己。因而任凭白起要趁长平之威继续攻赵的理由多么充分,哪怕卫先生苦口婆心的劝谏,秦昭王都必须在这个时候喊停了。但是喊停又不能从自己口中说出,否则就是嫉贤妒能,有意继续打压魏冉和压制白起。这个时候很能揣摩君意的范睢站了出来,假装中了苏代的反间计来规劝秦昭王,那么秦昭王就可以借坡下驴地官方喊停了。
那为什么秦昭王令白起正月罢兵后,却又令其在次年的正月再次领兵伐赵?我的臆断是穰侯去世了。因为趁势攻赵的策略本身并没有错误,只是因为当时穰侯在世的原因而停步,现在穰侯已逝,所以立刻又重新组织了进攻。当年白起正月罢兵后,在九月时秦昭王曾派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当时白起正在生病。白起为何生病?我猜想是因为穰侯去世,白起悲痛过度所致。当到了次年的正月时,王陵攻赵失败,秦昭王这时想到了白起。一则是用白起攻赵最有胜算;二则是此时穰侯已经去世,白起一个人成不了气候,但可以趁势把白起完全收为己用。所以秦昭王开始不断发出指令,让白起出山攻赵。一方面是出于任将的合理性考虑,另一方面看自己是否能调动失去魏冉后的白起。当然结果十分让秦昭王沮丧和寒心。再说白起一直拒不出山,一方面确实出于军事合理性方面的考虑,另外一方面因为自己亦师亦友的恩公穰侯去世让其心力交瘁,同时也因为秦昭王让范睢这样的人当道而心里对君王有埋怨之情和轻视之意。两人就是在这种有意考验和有意对抗中走向了决裂。对于君主秦昭王来说,不能为己所用的军事将领那就是定时炸弹一枚,不除何以安心?所以白起之死就是必然。
三
我们再来说“太白蚀昂”的奇异天象。裴骃认为这是卫先生的精诚感动上天所致,但是这都是后人的解读,并不是当时秦昭王真正的心理感受。我们谈历史,一定要有代入感,所以必须尽量站在秦昭王的角度去感受。首先,“太白蚀昴”这样的奇异天象本身就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解读。比如太白属西,代表秦国;而昴,赵地分野,代表赵国。那么太白蚀昴可以理解为如果秦国继续攻赵,一定是秦胜而赵亡。但是又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太白乃天之将军也”,说明太白也可以代表上天授权的军队和军队首领,昴星本属西方白虎,而秦国就属于西,那么昴星也可以代表秦国。那太白蚀昴,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军队将影响秦国的政权。再一联想到尚在陶邑的魏冉和即将进一步上升政治地位的白起,这个天象是不是可以让秦昭王如芒在背。再者,即使围绕这个天象的吉凶争论不休,在当时穰侯集团有可能死灰复燃的情况下,秦昭王会认为这个天象是吉祥之兆吗?即使真是因为卫先生精诚所至而形成,那与秦昭王对白起喊停,对穰侯集团的死灰复燃进行遏制又有何相干?所以,我更倾向于当年“太白蚀昴”的天象已经让秦昭王严重怀疑白起是后期将危害其君权的隐患,后来通过多次对白起的调动起用失败最终坐实了其假想,因而“太白蚀昴”成为了促成白起之死的最后一根稻草。估计白起在临死的时候也听说了秦昭王关于“太白蚀昴”的自我解读,所以在自杀前的还曾向苍天发问:“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他想了半天,把出现“太白蚀昴”异象的原因归结于:“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长平杀俘太多,天出异象理所当然,这就是白起最后想通的逻辑。
抛开“太白蚀昴”的奇异天象不论,白起之死根本就是秦昭王范睢集团和魏冉白起集团的路线斗争。白起重恩情,惜英雄,轻逞口舌谋权之人,加上在政治上的修为比较低,一根肠子通到底,始终无法调和与秦昭王范睢集团的关系,即使在魏冉去世之后。这样,白起就逐渐走向了君权的对立面,自绝于君权集团,那么死亡只能是其最后的归宿。念念不忘初心,哪怕以死相抵也不向自己不爽的势力低头,战神也不枉是个血性的西北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