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听力练习是很特殊的一部分,口语、阅读、写作的练习至少可以说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听力总是用功很多却提高很慢。
听力练习特殊在哪呢?口语、阅读、写作的节奏完全是自己把握的,不熟练可以慢一点儿熟练了可以快一点儿,但听力的节奏却是而由说话的人决定,不熟练就完全跟不上听不懂。如果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口语、阅读、写作在不熟练的时候总还是能得些分数的,而听力在不熟练时很可能得零分,所以就显得收效甚微。
听力作为一种外语能力特殊在哪呢?《思考,快与慢》提出人有两种思维模式:无意识的系统1和有意识的系统2,前者快,后者慢。口语、阅读、写作在不熟练时可以动用系统2来处理,在非常熟练之后也可以逐步切换到系统1。而听力,在不熟练时也只能用系统2来处理,但是系统2太慢,慢得连正常语速都跟不上,所以就听不懂了。
我认为,系统1的语言处理能力和现在流行的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有点类似:通过大量语言样本的训练,算出词与词之间的转移概率,比如当听到单词X时,事先估计好“X后面出现单词Y的概率是多少,X后面出现单词Z的概率又是多少”,然后当听到下一个单词的时候直接排除那些出现概率极小的,只在概率较大的几个单词中匹配一下哪个才是我听到的单词。
有时候还需要向前推测:我听到一个单词,没听清楚是什么但发音还停留在脑子里,并且下一个单词听清楚了是Y,那就根据转移概率判断一下Y前面的单词出现概率较大的是哪几个,和先前听到的发音匹配一下。
系统1的整个匹配过程是无意识的,不需要分析句子的语法,甚至不需要理解意思,只不过是事先在脑子里已经储存了一张巨大的转移概率表,机械地用它来匹配听到的语音。等到一个个都匹配上了,知道是哪些单词了,我们才动用系统2去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那么怎么才能把这张转移概率表装进脑子里呢?我觉得,没有捷径。
小孩子学习母语时也是一开始什么都听不懂,要受很多挫败才能慢慢建立起语言能力,由于连一种语言能力都还没有,系统2也用不起来,所以母语是直接在系统1里慢慢建立起来的。
相比小孩子学母语,我们学习外语一开始可以动用系统2,已经方便太多了。然而为什么我们觉得外语难学呢?因为我们最终还是要建立起外语的转移概率表,把外语装进系统1,而这个过程没捷径可走,学母语时经历的挫败还要再经历一遍。然而我们长大了,有自尊心了,自以为聪明了,反而经不起挫败,所以即使学外语经历的挫败事实上比学母语时要少,我们还是觉得学外语比母语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