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老城区,在一个楼下开麻将桌、楼上一套七十二家房客筒子楼的莫名其妙的地方,你想象不到藏着这样一家小饭馆。抓人的不仅是那香气扑鼻的野猪肉,更是她楼底下的那个残破、清净、废弃的欧式宴会厅,以如此奇特的混血方式,存在在这样一个古巴街区的角落。
2011年的古巴,依旧是以上所有这些、出于不同时间的不同空间的混合体。
如要拣出一个典型来论证这眼花缭乱的混搭,我的推荐是Paladars区的一家大隐隐于市的餐馆La Guarida。这是一个足以代言古巴混血特质的极品。Rough Guide对这家餐馆的评述是,无论是野兔肉千层面、洋葱培根酱佐三文鱼,还是甘蔗汁伴吞拿鱼,均价相当于16美金的一道菜绝对对得起你花出去的每一分钱。和古巴普通饮食店酒吧间里的黑豆饭、炸洋葱和其他的不知道什么东西混在一起炒一炒相比,这里所提供的食物菜式的美味程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抓到我心的,并不完全是这里的吃的。
我们其实花了不少时间才找到这家藏身于老城区一处普通居民区内的餐馆。按着地址,老爷车出租司机从国会大厦广场边的卷烟厂载着我们出发,没几分钟就七拐八拐开过了一条又一条街道,把我们带进某条没有一处门面房、外表看起来完全就是某个正常居民区的小街上。对对地址,是这条街没错。可下车后,我挽着我妈,愣是不知道往哪里去。眼门前不见一家饭店的招牌,完全就像身在虹镇老街社区深处,满眼都是破旧的房子、楼上晒出来的衣服和床单、废弃在一边锈迹斑斑的铁质栏杆,外加各种杂乱无章。我们来来回回从街道的这头走到另一头,这才发现这块迷宫似的区域,像极了伦敦的SOHO区,完全呈棋盘格分布,方方正正,却又因为每一层都长得差不多而很容易走错。这块区域,其实就在国会大厦的身后、海防大道之前,号称“中国城“。只是除了在边缘的入口处我见到过一个年久失修上书几个中国大字的牌楼外,半点都没有和中国有甚关系的样子。
我们,走回了出租车停靠的地方,重新核对门牌号,是这家没错了。房子倒是好房子——殖民时期的欧式建筑,能不美么?那种西班牙式的雕花小洋楼,外加小铁栏杆围起来的露台,就连门都长得好看,全是瘦长型的小宫殿式的。可是,这一切,全都显露出年久失修的无奈。有人说,我就喜欢老建筑、古物,有底蕴、有历史。要我说,瞎话也没有这样讲的。不要说明朝的宅子了,就是民国时期的宅子留存至今,因为没有别的房子,让你成天住这里头,你能欢欣鼓舞得起来么?
你写书法,用的是清朝的松花砚,下围棋,用的是明朝的永子棋,招待客人,客厅沙发茶边上摆放的是圆明园里的兔头和鼠头,这些都好歹显示了你的财力、地位和品位。可是天天住一文物里头,掰个角可以折现啊?!于是,就像所有那些与72家房客一起挤住在上海圆明园路老殖民时期的洋楼建筑里的人们一样,社会主义风采的古巴人民充分展现出了对身边的文物保护建筑麻木到视若无睹的姿态。
Concordia街418号,石库门建筑似的黑木大门敞开着,通往大天井的通道里,一桌铺开四个人竟然坐着在打麻将!这一幕在上海的那些老旧弄堂居民区里早已是司空见惯,但当这场景出现在古巴,多少让人感到分外亲切。一眼瞄过去,发现他们用的是牌九似的麻将牌,数目显然少于中国款麻将。围一圈坐着的四个人还真是男女老少、白人黑人黄皮肤的古巴人,全齐了。再往里走,就是个已经变成公用天井的小院子,只要能堆杂物的地方全部堆满了杂物,半点餐馆的影子都不见。正好有人拎着个水桶走出门泼废水,抓住一问,那人手往上一指说,上楼吧上楼吧,就在楼上呢。
我们于是就着楼梯往上爬,筒子楼似的楼梯又小又陡又阴暗。等我们转了好几个弯爬上真正的大二楼时,我的天,这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别样人间!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完全欧洲式的礼宾厅,足足有百多平方米的宽敞空间,朝街的一面,呈现出的是一整条完全打通的欧式大阳台,阳台与内部空间的接壤处,是一尊尊罗马式雕刻线条的石柱列队撑起来的圆形拱门。硕大的大厅里什么都没有,有着人去楼空的清净。
午后的阳光切着恰好的角度照进来,顺着罗马石柱的间隔分布,投影在空空荡荡的大理石铺就的地板上。那一束束阳光,是那么清晰,清晰到可以看见光里面一粒粒灰尘。猛抬头看,满满一天花板的顶雕,极尽巴洛克式的繁复曲线和视觉堆砌。大厅一隅,自然伸出一道阶梯,呈优美弧线状,好客地把人引向未知的更高层楼去。每一级白色大理石台阶上,都精致地以灰黑色大理石镶边。楼梯的裙边,是妖娆万分、满幅满幅的镂空蕾丝铸铁雕花,配以深色木质的扶手。这种材质混搭、夹花设计,已经很少见了。可竟然,在楼梯起始的靠外这一边,设计师以一尊雕工细腻、低调唯美的维纳斯式的女像作为整座扶梯裙边的开端——点睛之笔啊点睛之笔,这样一座深藏在这样一个小岛上某处建筑里的这座楼梯,与葡萄牙波尔多图书馆里的那座楼梯,就此并列称为我心目中的最美楼梯!后者以别致设计称王,前者则以对经典的传承和完美改造夺冠。
正当这里的一切都真真切切地向所有来客述说着此地此景的欧美血统时,紧靠着这座绝美楼梯另一边扶手的墙壁上的标语大字提醒众人了众人——这里是古巴!墙漆,已从明亮的黄色褪成了发灰的淡鹅黄色。整面墙上,以工整的字体,大红色颜色,抄录了一段语录。我当然看不懂它说的是什么,但依稀可辨出“革命”“人民”之类的字样。然后是一个破折号,菲德尔卡斯特罗。这样的语录标语摘录,对来自中国的我们来说,简直太熟悉了。目光再转落在那个作为楼梯迎客神的女像身上——维纳斯失去的是一只手臂,她则是被请走了美丽的头部。这应该不是楼梯设计师的愿意吧,而更可能是古巴革命的见证。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发生在地球这一边的事,同样也会发生在地球的另一边。
当我们终于沿着这一美色楼梯走上三楼,迎接我们的是显然住在这一筒子楼里的某位古巴阿婆。那皮肤,已经黑到发油发亮。阿婆看见我们,热情地一笑。这一笑,露出了一口一看就知道已经被多年古巴烟熏成工业烟囱的牙。我们问,餐馆在哪里,她指着大楼里的某一处门口堆满铅桶椅子的门、看起来像任何一家普通的家一样的地方,说,那儿。
必须承认,就算这餐馆是以一户三室一厅的房子改建的,它也改建得非常巧妙,并没有给人以在家里请客的感觉,依然还是个相当的餐馆。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各种空间,僻出了候客室、两件小厅、阳台、包间甚至吧台。唯一不用动的是厨房。以家庭厨房的体量,承担做餐馆厨房的水准,这可是需要真功夫的啊。
他们竟然还就这样做出了如此大的名气来——墙上到处是各色各样的名流造访的照片,其中一张,大概是久远以前,这个餐馆在下面的那个美丽的礼宾厅里,为一个什么重要人物办了结婚庆典。我一边嚼着入味的野猪肉一边心想,在72家房客似的居民楼里开饭馆开到火这样的事,香港大概有,内陆的苏杭成都等地也会有,上海的博多新记、兰心、保罗之类算是吧,但恐怕都不会有堪比这家餐馆所享有的历史意味、戏剧化十足的“舞台布景”。
下集预告:《雪茄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