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文成公主,可以说声明远扬,一千多年来,一直传颂着她的美德。她为大唐和吐蕃的团结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世世代代铭记她的功劳。在历史课本上的描述,给大家的印象似乎是自从文成公主入藏后,做了松赞干布的王后,大唐与吐蕃就结成了友好的姻亲关系,世代同盟,从此两国休养生息,人民安居乐业,在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仍致力于两国友好发展,深受藏族同胞热爱,所以史书上高度评价文成公主的功德。
吐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十三岁登基,成为吐蕃部落第三十三代赞普。他骁勇善战,统一了青藏高原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在他的统治下,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吐蕃与唐朝时战时和,几乎与二者存亡相始终。原因是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和青海地区。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开始,唐蕃之间就不断发生战争,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人入蕃。贞观十年(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朝不允,松赞干布遂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率领二十万军队入侵吐谷浑,唐朝派五万军队,击退了吐蕃的进攻。但考虑对方仍然是巨大隐患,于是在松赞干布再次请婚之时,唐太宗权衡利弊,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确保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在经济文化上的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大唐,于是决定派文成公主和番。
松赞干布请婚的目的是通过和亲手段加强与中原的沟通,从而在商贸、技术、物资等方面与大唐达成合作,为吐蕃谋得实际利益。而且此时吐蕃刚刚走上扩张之路,正致力于吞并周边诸羌,自然不愿再结下唐朝这个毗邻的大敌。而大唐此时也无法承受与吐蕃打持久战的庞大消耗。吐蕃地处高原,易守难攻,唐朝军事实力不强,无力主动攻入蕃境,甚至连短期内给对方造成军事压力都做不到。换言之,帝国的财政状况不足以长期在西疆屯住一支重兵,因此吐蕃能够轻易威胁到大唐的安全,而大唐对吐蕃却无可奈何。在这种尴尬处境下,尽管唐太宗非常抵触和亲,但局势逼人,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吐蕃的三次请婚,绝不是畏惧大唐,而是赤裸裸的逼婚,如不许配公主,将再起战端,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可最终却被史官包装粉饰成了吐蕃"遣使谢罪",其生花妙笔真是让人惊叹。既然对方都被你打服了,你为什么还要送人送物送技术呢?真真矛盾!为了避免送出公主脸面无光,在淡化这场和亲的被迫性的同时,继续编造史实,大力鼓吹文成公主入藏后的地位和影响,试图营造出大唐公主在番邦地位尊崇,众蛮夷皆景仰佩服,欢天喜地沐浴上国天恩的假象。
文成公主,李唐远支宗室女,出生于公元(625年),卒于公元(680年)。品貌端庄,知书达礼,贞观15年(641年),年仅十六岁的文成公主奉旨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持节护送下,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前往吐蕃的漫漫长路。松赞干布率领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迎接公主一行,之后与公主同返逻些,为公主筑城、修建宫室,宏伟的布达拉宫就是见证。文成公主的陪嫁物品特别丰厚,有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卜筮经典,治病药方,医学论著等等。公主的随从都是当时的技术人才,包含医疗、建造、农业、纺织等行业。由于这些人才的介入,吐蕃的各行各业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在唐朝建造方面的技术人才指挥下,吐蕃工匠建造了布达拉宫等雄伟建筑,农业方面的人才,使他们辛勤耕耘,收获大量的粮食,从此杜绝了只靠游牧鱼猎的生活。大量的医疗人员将吐蕃的医疗水平提高了几个世纪,人民病死率大大降低。从此,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由于双方的心照不宣,暂时迎来了短暂的和平。
这是一段典型的政治联姻,看似美好的背后,其实却有着无尽的悲凉。爱情根本无从谈起,而且文成公主也并不是松赞干布的王后,她只是他的第五个侧室。他有六个有名分的女人,还有无数无名分的,松赞干布的王后是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地位尊贵,还有其他几位王妃都是吐蕃人,排外能力特别强,文成公主处处都要看她们的脸色,年纪轻轻就面临复杂的宫斗,在和松赞干布九年的婚姻之中,她并没有留下一子半女,足可以说明他们的感情问题。至于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小昭寺,那也不过是为了两国交好而建的形象建筑。九年时间,他们在一起不超过三年,各种复杂的局面和思乡之痛,一个孤苦伶仃的异域少女其境地我们可以想象。让一个花季少女过早承受如此繁重的任务——维和,一方面来说是祖国对她寄予厚望,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对她本人无疑是残忍的虐心之举。尤其在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死后,吐蕃与大唐的摩擦一直不断,她的处境更加艰难,绝不是史书写的那么辉煌。此后,文成公主一个人在西藏孤独地生活了三十一年,且不说她的孤苦,如果她的苦能换来祖国的安宁也值了。事实并没有按照我们想象的去发展,两国构建的和谐局面仅仅维持了二十二年。公元663年,文成公主正当盛年之时,吐蕃终于向大唐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一举灭亡了大唐的属国——吐谷浑。从此两国就战火不断,直至两个王朝的终止。眼睁睁看着夫国和母国兵戎相见,她却无能为力,这对为了促进和平而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来说,是何其痛心的事情!
可以说,文成公主入藏,确实起到了发展强大吐蕃的作用,而越来越强大的吐蕃野心不断扩张,背弃盟约,不断挑衅大唐,虽然双方各有胜负,但是连年征战,国力损耗,以至于后来的金城公主入藏,也仍然没有改变尴尬的局面。所以事实上,大唐企图用女人换取和平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反倒让十几个无辜的女人承受了无限的痛苦,这也是大唐的耻辱。在这场所谓的伟大民族交流中,大唐和中原百姓得到了什么?他们送出了女人,送出了财宝,送出了增强吐蕃国力的技术,让越来越强大的吐蕃回过头来攻打自己,皇帝自己会不会后悔,中原子民会不会有怨言?历史总是表面光鲜,可藏在背后的阴暗迟早会被发现,事实是无法掩盖的。
背景、离乡、肩负重任,文成公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异域生存下来已属不易,尤其在没有完成和平使命的情况下,多少不甘,多少遗憾,化作无数的泪水喷薄而出。一个连军队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让一个女人去解决,堂堂帝国情何以堪?贞观之治乃是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尚且采取屈辱方式和解,那么衰败之时就更无法想象了。这是公主个人的悲哀,更是大唐帝国的悲哀!在尴尬而又凄凉的处境中,公主默默地忍受着痛苦,一生为国担忧,她一直在自责,她把两国的战争归结到自己的无能上,归结到自己的命运上,可怜的女人啊!你哪里知道,历史岂是你一个弱女子能左右的?你无非只是个政治的牺牲品而已。公元680年,带着无限的遗憾,带着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她心有不甘地去了。就此给这段所谓的美谈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