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冰与火之歌》第六季,关键字就是弱者的逆袭和反扑——龙母踏上复国征途、雪诺成为北境领主、瑟曦坐上铁王座、三傻借兵干掉小剥皮、艾莉娅出师无面组织灭了仇家。苦难如大浪淘沙,经受住历练的人成为强者,从此掌握主导权,改变了家族和七国命运。
乔治马丁笔下的世界虽是虚构,关于人的世界必然都遵循一样的规律——强者主宰世界。
邓文迪近来又成为媒体焦点和话语中心,众所周知这个女人不是善茬,但不容否认她是强者。记得当年和默多克离婚法庭外,她被抓拍到一张满脸戾气的照片,被人说成弃妇的落魄,然而众人的纷纷嘲讽还未落幕,不久她又光鲜亮丽的出现在众人视线,世人立时膜拜。这就是强者,不必被人喜欢和追捧,但一定能影响大众话语、引发舆论关注,且能不受影响地纵横捭阖。虽则随之有人站在道德角度批判人们对邓文迪的膜拜,但批判的方向出了问题,大家不是道德败坏而崇尚“恶”,只是天性使然崇尚“强”,这却是无可厚非。如果说人势利,那也是天性势利,连上帝都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新约.马太福音书)
对强者而言,不论人们喜欢还是讨厌,都不能否认他自身的影响力;而于弱者,不论怎样的谨慎、示好,都无法改变其对外只有消耗的事实。常觉美剧对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揭露非常真实,他们构造的角色在善恶的评价范畴内很模糊,而突出其强弱。《绝命毒师》中的老白从化学老师转变为制毒亡命徒,《纸牌屋》中的木下夫妇不择手段争夺权力,然而莫名其妙的,人们并不唾弃他们,反而心生崇拜。对剧中人物的心理往往是对现实的投射,我们并非丧失了道德评判,只是从心底对强弱更敏感。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这是才人类的天性。儒家几千年在人性善恶方面争论不休、论证不休,两派却无法说服彼此。善恶的界定是文明社会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然有道德感,进入文明社会才有道德标准,以此出现善恶之分。所以,不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种提法本身就是荒谬的。
人对强大的追求才是天然的本性。根据生物学基本观点,生物要尽其所能保证种族的存续和繁衍,只有变强才能免于灭绝,远在道德感产生之前,这种天性就打在人类的基因中。在还没有所谓“正义之师”讨伐“不义之师”的远古,战争不是善恶的较量,终究只是强弱的选拔。
正如善恶的评价需要道德标准,强弱也有评价标准,——强者主动施力,弱者被动受力。在《百年酒馆》中,Sylvia 对Horace说:“被讨厌也还不是最糟糕,至少被讨厌的人是自己照顾自己。”这句话表达了强弱的核心——受力者只是世界的消耗者,他们只吸收别人的影响和世界的能量,这是真正的“原罪”。对于强者,人们才根据施力过程和结果进行道德评判;弱,本身不属于道德范畴。
所以关于人类的“原罪”和“救赎”,我更愿意相信的解释是,人的降生需要吸收世界的能量,带有原始的“罪”,只有由弱变强,才能逐渐摆脱这原始的“罪”。这就是为什么稻盛和夫说“小善似大恶,大善似无情”———主动施与让弱者永远无法摆脱原始的“罪”,从自我变强开始方可脱“罪”至善。佛教的“慈悲”二字总被人误会成强调对弱者的施舍与救赎,其实成为施舍者与救赎者本身才是核心要义,“慈为予乐,悲为拔苦”,“予”和“拔”都是在讲施力。
佛家警告:刻意为善即是造恶。可世人看不到真相——自我强大,自然而然就可达成善果。总是自认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他人横加指责和评判,忘记做自己该做的事或者忘却自强本性,沉沦放纵随世浮沉。世道混乱,人心崩坏,由此始。
记得大学时,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规格很高的讲座,民法学家江平教授和台湾民法学家王泽鉴教授进行关于民法法理方面的对话与交流,全程都是关于民法原则和立法框架等方面的学理探讨。最后提问环节,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说的是自己村里的房子被拆迁,描述了一大通被迫拆迁村民的惨状,江平教授未等他说完就让主持人打断了他的话,直接要求进行下一个提问,一直谦卑和善的王泽鉴教授也无视这个问题,没有作任何回应。
这件事一直让我难忘,多年后我才懂了两位教授态度中的深意,希望那个学生也能领悟两位老师无言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