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染者数万,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道无车舟,万巷空寂。然,外狼亦动,垂涎而候,华夏腹背芒刺。幸龙魂不死,风雨而立!医无私,警无畏,民齐心。政者,医者,兵者,扛鼎逆行勇战矣!商家,名家,百姓,邻邦献物捐资,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能者竭力,万民同心。月余,疫除,终胜。此后百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摘自网络,不知出处。
2020年初,一场罕见的灾难席卷了全球各地,街上行人寥寥无几,医院病人人满为患。新冠病毒犹如饥肠辘辘的洪水猛兽,虎视眈眈地觊觎着人们的生命,病毒的传播力犹如野火蔓延,稍不注意就会引火上身,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此次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可谓史无前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疫情?面对生死存亡的大事,究竟何种制度更具优越性?所谓的自由民主在文明的延续和生命面前究竟孰轻孰重?各国学者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但我始终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世界各国面对新冠肺炎公开的确诊人数、死亡人数、治愈人数等一系列数据和面对疫情的行动来看,中国的优异成绩是不可否认的,中国向世界递交了一份完美答卷的同时,也向其它很多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者,在这次疫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国该有的担当。这其中,少不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
不得不说,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群众的能力。自1月23日武汉封城那一刻起,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大到国家各大企业和各类机构,小到商铺和家家户户,大到耄耋老人,小到三岁孩提,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迅速进入全国“一盘棋”的战时姿态,全国群众自发在家隔离,坚持在疫情解除前不出门、不聚集、戴口罩。目前看来,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到的事。
回顾近年历史,中国能够冷静应对98年特大洪水、03年“非典”、08年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害,这又何尝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呢?反观某些西方国家“抄作业”,结果非但没有取得成效,反而引来群众集体上街游行,大肆呼吁“要自由、不要封城。”
过去几十年,不论是学界还是民间,始终有很多人认为,西方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才是更先进的社会治理模式,但是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国的“大政府——小社会”模式,在组织动员能力方面,远远领先于西方模式,而且中国的“大政府——小社会”模式,其实早就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我担任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其中六年级有一篇课文讲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动了每一个国人,花费了整整十三年时间,最终终于获得了成功。
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远在四千多年前的中国,执政者就已经是抗击灾害的第一责任人,这种文化从三皇五帝时期一代代传承下来,就成了我们骨子里的民族记忆,成为了炎黄子孙的一种共识。
五千年华夏文明延续至今,其实我们都是中国模式下的受益者。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那些人保护得很好。”是啊!中国从来不缺勇敢的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通过此次抗击疫情阻击战,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中国制度的活力也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张维为教授说:“这是一次开放式的、体验式的关于制度自信的公开课。”是时候重新审视中国制度了,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这次疫情中,对比其他各国对于人民的生命对于民族的延续的种种作为,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为拥有这样的党和政府而感到骄傲,我也应该从实践中树立四个自信,成为一个自信的中国人。
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的一段对白,面对当地四百年来最大的洪灾时,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田福军对女儿田晓霞说:“这个城市没有放弃希望,对生的希望,所以它不仅仅只依赖外援,它在与洪水顽强地抗争着、自救着,因为它知道省城在关心着它、北京在关心着它、全国人民在关心着它。它的身后有十亿人民做它坚强的后盾。它为自己的生存充满焦渴的希冀,不仅仅是希冀,还有与洪水搏斗的决心,在大灾大难面前,才能看出这个国家的民族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常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