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功的总是别人?
今天看了一个TED演讲,演讲者和她的研究团队前往西点军校展开调研,他们试图预测哪些学员能够耐得住军队的训练;他们研究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老师,询问他们那些老师会在学年结束后继续留下来任教;他们还与私企合作,询问他们哪些员工可以保住工作并赚得更多。
在这些不同的情况下,一种性格特征凸显了出来。它不是社交智力,强健的体魄,也不是很高的IQ。
它是毅力。
没错,正是这微不足道的毅力,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从1982年开始职业作家生涯的同时开始长跑,村上春树在近乎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每天从不间断地跑着。
刚开始跑步时,跑不了太长的距离,最多也就三十分钟左右。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跑步的距离开始一点点增长。就这样,跑步就如同一日三餐一样,成为了村上春树一种理所当然的习惯。
“假如当初我改行做小说家的时候,没有痛下决心开始跑长跑,我的作品恐怕跟现在写出来的东西有很大的不同。”
毅力是对长远目标的激情和坚持,不是仅仅持续一星期或者一个月,而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坚持。
回想一下,从小到大,有什么事情是你坚持了一年以上的?(请不要说吃饭睡觉玩手机,毕竟这是一篇严肃的文章,咳咳)
大概是16年的时候,我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位博主,她每天在微博上练字打卡并po出照片,到现在为止她已经打卡了800多天。每天练一页字,占用不了多长时间,但就是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我却没能坚持下来过。
想了一下,我今年先后给自己定下了数个小目标,除了练字,还有有早起、跑步、写作等等,但时间最长的也就坚持了半个月。某一天找了一个借口偷了个懒,紧接着整个计划也就跟着泡了汤。一次次的放弃,一段时间后醒悟过来又重新开始,坚持不了几天又放弃了。日子就这么被我一天天浪费了过去。
有些人说自己坚持不下来是因为看不到希望。但我想说的是,量变产生质变,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你要先坚持下去,才会看到希望。
正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每天都能坚持的事情,所以无论何种坚持都能拉开你与他人的距离。
你越是觉得一件事情需要坚持,那么你越难坚持下来。因为坚持这两个字听起来就很耗力气。一个动作持续到了一定时间后就会成为习惯,原本要下定决心才能开始的事情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蒋勋在他的《生活十讲》里提到了他的父亲,每天九点睡觉五点起床,坚持到了八十几岁。对他的父亲来说,这并不是一件需要去“努力”做的事,因为这早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不要一上来就给自己定什么大目标,接下来的半年我要每天学习几小时或者干嘛,这不现实并且你也很难坚持下来。
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一件小事着手,持之以恒,同时减少行为的变化性。比如说你决定了每天六点钟起床,那就不要总是给自己找种种赖床的借口(昨晚没睡好;今天的工作任务很重等等)。一旦纵容了自己一次,那么就会有接下来的无数次,直到整个计划彻底被你搞砸。
就一个小目标,不给自己找放纵的借口。我相信,一个月下来你就会发现你比自己想得要有毅力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