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肯定大家都学过这样一则寓言:两兄弟各拿着一把未开刃的斧子去砍柴。哥哥阿力大清早就上山,十几刀才能砍倒一棵小树。弟弟阿智并没有早早出门,而是先去井边把刀磨快,上山砍柴时,两三刀就能砍断一棵小树。太阳刚偏西,阿智就砍了许多柴回家,而阿力直到太阳落山才砍了不多的柴回家。于是,遇事要先思考、勤动脑事半功倍的基本认知就在我们脑海中形成。
当然,寓言中设置情况比较简单,实际可能会更复杂。比如,如果只需要砍做一顿饭用的柴,阿力直接动手,三个时辰左右就能完成任务,阿智要花两个时辰才能磨好刀,加上砍柴时间,要用三个半时辰才完成任务。或者条件更极端一些,阿力只要一个时辰就能完成任务,阿智需要四个时辰才能磨好刀,你会选择哪个方式呢?可能日常注重“投入产出比”的同志就有些犹豫了吧。
当然,这是寓言,换成我们身边的事例: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有没有选择疯狂背记的?在视频学习画画等技能时,有没有看见老师操作完毕就直接开始操作练习的?就拿最简单的长跑训练来说,估计很多人也是按照“天天跑、重复跑”的方式展开训练,没有考虑如何分步训练呼吸、姿势、步伐的方法吧。因为我们总觉得这些活动非常简单,花费的时间也不多,坚持重复练习肯定能熟能生巧。
但是,如果要制作一个精细的楔子用钝刀行吗?不行!学习操作更精细、耗材更昂贵的设备,简单反复训练可行吗?毋庸质疑,肯定不可行,复杂情况必须注重科学方法!
所以上面的选择是,即使阿力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更短,最好的方式还是采用阿智的方式。因为砍柴是可以期望的事,即使今天不再需要更多的柴禾,明天后天还会需要,收益可累加,时间越长磨刀的收益就越高;再加上还有一些必须斧子更锋利的地方,比如砍一个楔子,其达到的就不仅仅是“不误砍柴工”的效果。
为此可以推而广之,在干任何事,哪怕是很小的事,首先掌握“不误砍柴工”方法技巧都是最优的方式。
当然,这是成熟的技术知识体系,通过老师简单串讲,基本都能熟练掌握。但我们还有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在当下难以理解、可预期收益大的方面注重研究方法,在看起来简单、需要时间少的地方,就忽视了研究方法、提升效率的重要性,经常用“未开刃的斧子”。比如跑步人人都会,我们长跑训练时也因为跑步简单,就由慢到快、逐步加量的方式不断重复训练,一般没有认真思考过训练方法。但如果深入理解,经过“具体——抽象——具体”过程,分析长跑短跑训练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到各自的频率、呼吸、姿势训练的科学方式,就相当于磨好“刀”。再按照这些科学的方法坚持训练,其收益不仅仅是考核成绩的达标,还提升了体能潜力、确保了身体安全。可以说,任何专心打磨并坚持实践的技能,不仅在完成本项任务得到收获,还能在其他方面给获得质的提升。
磨刀不误砍柴工,还要注意的是磨刀方式决定磨刀的效率;加强工作方法的学习很重要,更需了解到掌握学习方法的方法事关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对大多数人而言,学习磨刀方法就是看看磨刀师傅怎么磨就可以,掌握其他工作方法技巧也就是向老师、向书本请教。当然,这些方法也可以,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磨刀石的材质可能更新、老师的经验可能落伍、书本的技巧可能过时,怎么办?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断学习、自我完善!
一是要在向更多的老师学习中自我完善,通过向更大范围的老师队伍、向覆盖面更广的网络老师、向技术更厉害的“达人”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技术和经验成果,拓展自己的认知水平。
二是要在给尝试他人当老师中自我完善,在当老师的实践过程中,验证自己的掌握的学习内容、方法技巧,看看有没有讲不清、讲不透的内容,再进行打磨升级,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是要在自己给自己当老师中自我完善,也就是要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再思考、再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学习方法的时候,盯着具体的事,重复想想“为什么要采取这个方法?”、“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为什么这个更简单的方面之前没有认识到?”通过在多次思考、循环升级,抽象出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方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磨刀”方式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