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高雅艺术,在世俗的眼光中是要远离世俗的,至少它也要与之保持一段距离。
文│张兴军
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知勾搭了多少文艺小青年踏上了幻想的道路。经验地看,远方对于文艺青年的蛊惑力就像精神鸦片,具有一种超越生理的魔力。按理来说,大海、鲜花和远方,皆是自然风物,得来全不费功夫。可为什么在诗人眼里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这值得推敲。
在海子的诗境中,春暖花开的前提是要有一所房子:“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不是梦想的乌托邦,那就是海景别墅了。作家刘震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每天绕小区跑一圈5000米,本意是强调自己(较好)的生活习惯,然后读者反馈关注的却是“什么小区那么大啊,这肯定是别墅”。
看来,诗人的远方也并不是全无门槛,恰恰相反,这门槛铸的还颇高。做纯粹的诗人,你眼里只能是远方。要是掺杂点现实,总有吹毛求疵的人来灭你。
传统意识里,“臭老九”太富有是极易遭人嫉妒的。郭敬明有十亿资产,没偷没抢,也照样遭骂。不出意外,他抄袭那点破事儿能被刻到他墓志铭上,这已经没有什么疑问了。
对于文人,你有内涵但过得穷苦,他们可怜你。如果你过得体面,他们总能找到一些不体面的事来恶心你。所以我认为,一个伟大的诗人,首先不能太富有,过得越凄惨越悲凉作品越有内涵。艺术怎么来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呗。
其次,诗人不能太懒,不能太宅。天天在家蹲着,写啥古歌颂啥挖掘啥?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个文化人,否则不会说得这么精辟。那么问题来了,是要先读还是先走?
答案当然是先读,没点文化底子,你看见黄鹤楼,就只能是“太特么宏伟了”“真xx好看呐”评论一遍,还指望吟咏什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所以,成就诗人之伟大的最后一个条件就是有文化。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诗人就可以上路了。
路走得多了,见识自然就多了。见识多了,表达欲就旺盛。有心者把见闻记下来,就是文化遗存,如果凑巧作者记忆得精确又不失文雅,那么是要传世的。今天就不一样了,行万里路成了中产阶级及以上阶层的特权。徐霞客之流再有毅力,也走不到欧罗巴。马可波罗再牛叉,一辈子也就来中土一趟。
今时不同往日,门槛降低了,人人都成了记录者。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行者也就有一万种远方。你歌颂你的,我模仿我的,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可终究要分个先来后到、原创山寨神马的。
有些人的远方是精神的,历久弥新似经年陈酿,读来一片底蕴,文化气息呲呲往外冒。有些人的远方则是神经的,为了远方而远方,为了来过而来过。走马观花,拍照撒尿,一个流程下来就自以为是行者了。既然是行者你倒取个经我看看啊!有能耐你就拿自拍杆打我,和二师兄的九尺冰耙力道差的远喽。
如果李白有微信,他在盛唐的庙堂之上喝一盅发一首,再喝一盅再发一首。发完还迫不及待地和女粉丝互动,碎碎念地哀求点赞转发评论,他还能成为诗仙吗?肯定不能。所谓的高雅艺术,在世俗的眼光中是要远离世俗的,至少它也要与之保持一段距离。
李白的诗作数量几乎著作等身。但今天的现实创作环境实在是差,诱惑又实在是多,以歌颂自然和理想著称的太白能不能在今天成为一个好诗人都要打问号了。
你是故作矜持也好,欲遮还羞也罢,受众们都需要这个,他们最怕他们所向往的远方梦幻,突然被你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告诉他们就是自己的当下,那就别怪读者们疯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