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的感知就是时间的变化,一周又一周,一年又一年。但其实,时间本身就是周期在一个纬度的度量。
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某些特征多次重复出现,其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周期是一个函数结果的最终呈现,而它的变量近似无穷,用点的突发事件甚至用线性思维去找规律,都会太过偏激。
你说历史也好,社会也好,甚至舆论也好,本身呈现出来的周期性表现,都已经包含了所有的东西,包括政策、人性、行为等等。
所以,我们只要看明白已有的,判断出当下的,就好,不用太预期未来,该来的总会来,做好准备就好。
为什么要说周期这个概念呢?
并不是要预测什么,而是知道了有些事物是存在这么一个波动,可以稍微感知当下的位置,进而随着波浪,做出选择。最终,我们的目的是趋利避害,进一步是趋近效率,避免落后,关注曾经和当下行业和市场的起落,拨开迷雾,跳过那些深坑。没有人能做完全确定的事,我们只能努力的去增加自己的认知,然后做出大概率正确的选择。
很多事物都有周期,我们只看与人有关的,因为这才可能与我们自己息息相关。
历史的周期
历史的周期,具体来说是朝代的更迭,国家的兴亡。
从歌舞升平的一片大好,到贪污腐败、苛捐杂税,再到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最后揭竿而起、建立新政权,刚开始大赦天下、励精图治,百姓修生养息、民富国强,又到了形势稳定、四海升平的状态。
唐289年、南北宋319年、明276年、清267年,更多的是从建立到灭亡一二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的朝代和国家。多是这个过程,即使有的是被外族入侵,那根本上也是因为自己内部先出了问题,给予外敌可乘之机。
要分析朝代更迭的具体原因,太复杂,况且每一个时代面临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又不一样,我们能看的已成事实的样子,就是周期性的兴衰在不停的上演。
再者,不管每一个朝代是几十年还是上百年,对于个体来说,那个时间段,很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大趋势的兴衰跟我们没有太大关系,看到它们,一是让我们知道我们在哪儿,二是让我们更加珍惜能够把握的具体的现在。
经济的周期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而且身在其中的就是经济周期。
参考了一个模型,我觉得能够帮助我们大家更好的理解。
产业按照流通顺序分三大类: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
下游产业多涉及到我们最经常接触到的一些服务和商品,比如衣食住行、旅游、消费、娱乐等等。
中游产业是下游产业的支撑。为下游产业提供原材料、以及生产和服务用的机器设备等等。
上游产业又为中游产业提供原材料,涉及到能源、基本资源,比如石油化工、钢铁矿产、电力煤炭等等。
而让这三个产业串联起来的就是下游对上游的需求,而需求满足要付出代价,这就是消费。也就是说本质是消费推动了整个体系运转。
曾经的三驾马车是出口、投资、和消费,新三驾马车是养老、医疗和教育,仔细思考你会发现,出口是把东西卖到国外,投资是买更好的未来,养老是购买老年的品质生活,医疗是购买健康保障,教育是购买孩子更好的未来可能,本质上都是消费。
从这个过程来看,很顺畅,过去三十年的告诉发展,也说明了需求的旺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为什么出了问题,开始产生了所谓的经济寒冬呢?
从上面的体系中来看,其实就是需求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不匹配,曾经的矛盾是“生产力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大家快速跟进,但力度没法把握,用力过猛,就导致现在“产能超过需求”。下游产业为了满足人们需求,疯狂囤积、疯狂扩张,必然过剩,同时向上对中游产业需求旺盛,中游产业也疯狂扩产,增加竞争力,又是过剩,到上游产业还是一样,一旦下游产业饱和,继续力量无法完全释放,随机就反馈到中上游,最终,会发现,实体越来越难干了。
更关键的是,每一个产业的产能扩充,增加竞争力的过程,很多企业都附带着银行贷款,企业效益不好,甚至亏损,贷款还不上,困难中,银行催的更紧。就导致整个大的系统都陷入了困难的境地,都想缓一口气。
于是才有了这两年的加大力度“去产能”和“供给侧改革”,就是说别一味地疯狂上量,要仔细研究自己的消费者新的需求,更加针对性的去调整和改革。
如果按照传统经济学的逻辑,市场自己会进行供需的调节,二者虽然有反应的滞后性,但这个波动会内部慢慢消化,最终你来我往,供需的体量慢慢一起发展壮大。
但是现实不是这样的,经济寒冬是因为在上面那个体系上,还附加了一个属性,就是金融,而金融在人的参与下,就像加了一个倍增器。
这个倍增器的本质就是人的非理性认知。
非理性认知大大增加了经济周期的幅度。
周期中的非理性期望
上面所说的多产业多层级的产能过剩,导致的困境,最终靠市场无法缓解,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消费量级”来给过多的产能买单。
那宏观调控自然要发挥作用了,没有消费创造消费,这才有了“四万亿”,大银行贷款给巨头,来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说,这大大促进了全国人民的生活便利,而且这个建设促进了多个产业链的发展。小银行贷款给企业,就业增加、收入增加,消费增加,貌似上面那个上中下游体系又开始正常运转了。
当经济向好,收入变高,人们想象的也就更多,国人依然保持着存款的习惯,是因为国内并没有西方发达和完善的民众可参与的合法投资体系。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各种与外界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增加,一些貌似先进的人们吸收了那种先享受再支付的思想。结合政府大力增加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时候,人们找到了一种保值的投资标的,就是房子,既能住又能增值。
当第一波人靠自己的积蓄购买的房产,很快增值到疯狂的地步时,人们的情绪就被带动了,有钱的抢着买,没钱的贷款买,到最后,有钱没钱的都贷款买。增长的财富效应,不断扩散,将房价推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
另一些更具冒险精神的人看到了另一个投资标的——股票,同样的道理,在2015年达到顶峰,甚至相当多的人在疯狂的牛市中都不停的加大杠杆,以期望实现暴富。
至此,大企业贷款、小企业贷款,个人贷款买房、甚至贷款炒股。每一个环节都在加杠杆,但高潮过后的暴跌,让每一个环节都瑟瑟发抖,银行收贷停贷,企业大量裁员,个人艰难的维持房贷还款。
现在股市狂跌到可能更低的底部,房价也很久没有增长,很多地方房价跌了相当多的一部分。
当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国家在积极的采取措施,以合适的节奏去杠杆,慢慢调整来扭转局面。
我们要相信更好的形势会到来,因为这里是中国,我们有人口优势,相比于印度,我们有良好的消费基数和消费能力,即使现在,能看到餐饮业和娱乐业依然火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依旧蓬勃,5G、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新型产业都在中国快速发展,这些都是新的方向,也会造就更多的消费需求。当总体消费上来,自然经济也会转头向上。
以上是客观情况,说这个的意思,是表明,周期的存在,而且人的非理性期望会放大这种周期波动的幅度。
投资的周期
明白经济周期,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就是调整自己投资的周期。
获得财富有三种要素:
一是风险:承担风险,理论上来说能获得最高赔率的回报,一旦创业成功,就是以身家来说财富,当然风险也高,据统计,创业公司经过5年,失败的达到90%。
二是资产增值:或者说对资产的低买高卖,资产包括大宗商品、股票、债券和货币。付出的代价是多是时间。也有借助空间的,那就是利用地域的价格差进行低买高卖,因为有一个即时性,这基本属于创业了。
三是劳动:就整体来讲,付出劳动获取回报,是大多数人的收入方式。但只靠这种方式,永远不可能获得资本量级上的增长。
而利用周期,顺势而行,则是普通人实现财富跃增的重要方式,很多拥有资产的人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是因为他们更早的意识到了这个概念。
比如2003年之后买房,2015年之前的A股,2018年之前的美股,2017年之前的币市,市场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人的非理性期望,所以,关键不是因为错过而惋惜,而是意识到这些都是由周期性质的,如果能够感知人们的非理性期望,把握市场其低谷和高点,自然能获得不错的回报。
所以重要的是让自己拥有资产,并且学习判断周期的波动。这是另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刻意练习的内容了。
总结
量入为出:对于大的组织来说,出了问题,有方方面面的措施来缓慢调节,对于个人来讲,疯狂加杠杆是没有什么退路的,只要你一直加,总有崩盘的那一天,而一旦那一天到来,就再无翻身之地了。
努力工作:这是度过寒冬的保障,工作带来的充实感也是日常幸福感的基本来源。
高赔率投资:要拿一部分钱进行高赔率的投资,就是下限有限,但上限大概率足够高。当然,前提是合法合规。
大钱都来自于趋势性机会,跟能力无关。什么是趋势性机会呢,就是跟随周期的走势带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