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莫名其妙的踏入了科技这一行,又莫名其妙的能够留在科技这一行。
高考没考好,选专业父亲说“学金融或者会计吧”,结果被调剂到一个理工科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按此剧本发展下去,我也就应该是毕业,考公务员,考上就去考不上就随便找个行政工作,廖此一生。谁知道 大三下半学期心血来潮想出国,家里正是用钱紧张的时候父母却毫不犹豫的支持。于是被父母的毫不犹豫坚定了信心,即使没想过为什么要出国怎么出国还是考了两次托福,刷了两次GMAT,请了一个中介,一路屌丝操作拿到芝加哥一个普通大学市场分析专业的录取。按此剧本发展下去,我也就应该是毕业,回国,找个市场营销的工作,廖此一生。谁知道研一下半学期心血来潮想留美工作几年,于是转到信息学院最不理工的商业数据分析专业。按此剧本发展下去,我也就应该是毕业,找一个分析师的工作,用excel做做表,廖此一生。没想到毕业心血来潮申请了一个很技术的数据科学家职位,莫名其妙的被录取,几经辗转又莫名其妙的开始写代码。
所以我真的是莫名其妙的踏入了科技这一行,又真的是莫名其妙的能够留在科技这一行。生活好像是被无数心血来潮和无可奈何推着,不知怎么的就到了今天。我真的喜欢做数据科学吗?我真的喜欢写代码吗?我真的不知道。我的同事们可以不吃不喝的钻研如何将自己写的代码提速,可以不睡觉的研究新算法做数据科学比赛。可是我没什么学习的热忱,我只想好好完成工作,快快回家刷剧。我真的不喜欢做数据科学吗?我真的不喜欢写代码吗?我也真的不知道。我第一次给一个开源工具包写代码,只贡献了17行,增加了一个很小的功能,但当我的代码被接受的时候,内心产生了的巨大满足和喜悦感,是一种不能被任何取代的愉悦。
于是我开始思考,会不会我的不喜欢只是因为太困难。如果是不喜欢,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别人写的代码又快又好而我写的代码又慢又bug重重;如果是不喜欢,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别人一年之内就在数据科学比赛中硕果累累而我频频尝试却每次都中途而废。我想放弃,觉得自己应该转行做分析师,这样就不用写代码不用一直学习新算法了。所以真的思考,才发现我只是因为数据科学家困难,所以认为自己不喜欢做数据科学家;只是因为分析师简单,所以认为自己“喜欢”分析师的工作。
什么是“喜欢”的事?我本以为喜欢是一种感觉,一种动力满满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勇往直前的感觉。于是我拿着这个标准衡量正在做的事情,一切顺利时当然充满动力满满勇往直前的感觉,但在遇到困难时我能感受到的只有沮丧,于是我断定自己一定是不喜欢正在做的事情。此刻,我却觉得是这个判断标准出了问题: 凡事不是要先感受到动力满满的”喜欢”才去做,而是在遇到困难时勇往直前的做了才会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越来越“喜欢”。看看我的生活,我有很多兴趣,画画、攀岩、手风琴、写作、电子游戏、桌游,但没有一个是我坚持多年有深入研究的。我从没有跟困难死磕的勇气,无论什么都是浅尝辄止,一旦遇到困难就觉得这不是自己喜欢的。但无论什么事情在尝试的喜悦之后都会遇到困难,都会有低谷。有些低谷很快能过去,有些低谷很长。在不断跨过低谷的过程中,才能越来越了解自己,了解手上的事情,意识到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有多少时候,我只是因为在低谷中,还没有足够的信息,就跟随暂时痛苦的感觉草草决定了自己不喜欢。也正因为这样的决定,事情就真的变得越来越棘手,越来越令人厌烦。
我成长于一个崇尚群体利益的教育背景,没有太多机会寻找并发展自己的兴趣,也不大需要思考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所以当意识到我在做的事情不是我的选择,自然而然就很容易开始疑惑我是不是喜欢这些看似迫不得已而做的。于是网络上有太多的文章教像我一样的人如何找到兴趣爱好,如何找到自己的激情,如何把兴趣发展成职业。可是当我们太沉迷于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的时候,我们可能只是陷入了“要找到一件做起来不费吹灰之力没有困难做的时候总是欣喜的事”的错觉中。做喜欢的事,也会遇到心烦意乱,也需要克服瓶颈克服无趣。选择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总是鸟语花香,而也是需要披荆斩棘。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正在做的,就是喜欢的。
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找到一条喜欢的路,而是能够克服困难一直走在喜欢的路上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