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是有三个基本的特点:
1.稳定安全且灵活开放。主要强调内心的感觉。
“安全型依恋”这个概念,是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最早提出的,后来又有一个叫哈利·哈洛的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做了很著名的猴子实验,来证明这个理论。 这个实验证明了一个道理,只是喂饱孩子是不行的,是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和存在,孩子才能得到安全感、过上幸福的生活。
心理学上一般会把家长与孩子的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逃避型依恋和紊乱型依恋。显然,安全型依恋是最好的,这样的孩子看起来自由而勇敢,敢于去探索世界,当他们需要的时候又随时会回到家人的身边,他们一般都更加的平稳、性情温和、自信乐观。
《发自内心的为人父母》的作者,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认为,安全型依恋需要家长做到4 S 即:Seen(理解): 要能用心感知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Safe(安全): 避免那些可能伤害或者惊吓到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感到舒服可靠;Soothed(抚慰):协助孩子处理情绪上和其他问题上遇到的困难;Secure (稳定):帮助孩子发展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稳定的幸福感稳定的幸福感似乎听起来最虚,怎么做到呢?怎么做到呢?答案很简单,无条件的接纳你的孩子。不要给你的爱附加各种条件,听话、懂事、聪明、漂亮、比别人优秀都不是爱他的理由,我们得先想清楚,爱我们的孩子,不需要前提。如果孩子很清楚,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现了什么状况,爸爸妈妈以及家人,都不会抛弃他们、不会不爱他们,他们心中如果建立起了这样的安全感,就为他们一生的幸福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从婴儿时期的须臾不离、密不可分,到孩子逐渐进入学校、走入社会,随着一个个叛逆期的到来,孩子会经历非常多的变化,我们家长本身也会不断积累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和孩子并不一定总是越来越亲近。而真正稳定安全的亲子关系,可以面对彼此人生的任何风雨变化,即使出现裂痕,也会自我修复。
焦虑型依恋:当孩子的家长没有规律的时陪时不陪,经常毫无缘故地离开或疏远,或者把自己的陪伴变成一种孩子需要争取才能获得的奖励,让孩子感到困惑和沮丧,孩子就可能会形成焦虑型依恋,让孩子心力交瘁。结果,孩子可能会对家长感到过于依赖、绝望或焦虑。焦虑型的孩子在长大之后也非常难以去相信别人,他们不会相信有人会为了他们而守候。在成人的关系里面,他们会感觉到过于的依靠或者不信任。
逃避型:/疏离型依恋的家长或许会满足儿童的基本需求,但他或她不太擅长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对于孩子而言,家长可能就像“情感的沙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认为让家长满足自己需求的最佳方法就是表现的没有任何需求。他们逐渐脱离自己的情感,假装自己很独立(也就是我可以照顾自己)。这种早期情感亲密上的缺乏让他们难以认清自己的欲望,或长大后难以接近别人。在成年后,他们可能不喜欢与人亲近,很难示弱或显示任何对他人的依赖。他们常常避开朋友的接近,把这当作“接济”。他们可能也很难记得自己的童年,认为应该避免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希望,为了安全起见应该和其他人保持情感上的距离
紊乱型:如果孩子害怕家长或者家长害怕孩子就会形成紊乱型依恋。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反应不可预料。例如,家长可能在某个时刻高兴并奖励某些行为,而在另一时刻为相同的行为气得爆炸。由于行为不可预测,孩子经常害怕却不知道如何解决。他们想要到父母身边得到安全,但越是接近,他们越觉得恐惧。这些儿童常常表现出情感暴躁和行为混淆不清,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安全感。紊乱型依恋的孩子长大以后在成人的关系中既回避同时也感到焦虑。当有人离开的时候他们可能感到绝望或过于依赖,而当有人靠近的时候他们则又变得冷漠和回避。他们在关系中的行为往往是飘忽不定的甚至吓到自己的伴侣。
没有完美无差错的亲子关系,但是却有永远敞开怀抱的港湾。
2.和善又界限分明。主要是指相处之道。
和善又界限分明的亲子关系,或者说养育者对孩子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是著名的教育家简·尼尔森在她那本风靡全世界的育儿经典《正面管教》中特别推崇的理念,众多其他育儿书籍作者也用各种各样的词句阐述了基本相似的概念。整个世界都在朝着不崇尚绝对权威的方向变化,那种以威严恐吓和分明的等级维系的亲子关系就是不那么适合我们这个社会的。
如果希望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既不在权威下失去自我,也不会有了权力(不管是在家庭里还是在社会里)就趾高气昂,知道如何关爱他人和化解矛盾,那么如何和善的与家人相处就是他们第一课。
孩子其实在“感觉好”的时候更容易有“好的行为”,而不是感到恐惧、被羞辱、被压抑的时候。要让他们感觉好,就需要温暖、平和、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
什么叫界限不分明呢?这里有两层含义:
第一,孩子分不清楚哪些是不能做的事情,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没有规则意识的熊孩子。一个简单的原则是,一旦会麻烦到他人、给他人带来不快、给自己带来危险的行为是越界的行为,应该被规范。
第二,父母与孩子之间界限不分明,不知道什么问题是父母的、应该由父母解决,什么问题是孩子的、应该由孩子解决。相互之间永远都在越界、永远都在干涉对方的生活,并且因此而觉得痛苦不堪。这种问题其实在中国的家庭里非常常见。
三种非常不好的相处形式。分别是过度控制型,娇纵型。来回摇摆型。过度控制型会让会导致会导致叛逆。更容易屈从同伴的压力,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维能力。娇纵型会传递一个信息就是不切一切代价地避免失败,失落,这样会导致成人之后,害怕面对困难,无法面对坚韧。“和善而界限分明”的亲子关系,也就是这样的一种亲子关系:
1、“我们一起来制定对双方都有利的规则,我们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意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须独自做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2、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
3、倾听、共情、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3.富有启发性,又能共同成长。主要显示在对外界的态度。
做一个有启发性的家长、一个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家长,哪怕最用心的人,需要的都不是几个月的时间,而是长期的积淀甚至一生的修为。我们并不一定需要自己的孩子成为某个顶级人才,但是我们都希望他们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出一些成就、实现一些能让自己幸福的价值。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在他们的道路上给他们一些助力。因为给人一瓢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眼界见识,这些的软素质才是可以帮助孩子们从容应对智能时代甚至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的护身符。
这些助力、这些软素质的培养,都需要我们积极的发展“启发性”的亲子关系,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比如学会启发式的提问方法、比如尽量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比如积极引导孩子去观察和探索新的事物。但是更加关键的,是我们家长自己要成为一个丰富的、有趣的、有眼界见识的人。
从遇见孩子开始,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