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柔情季,鸟语欢呢喃。
放眼自然四处,绿意溢盎然。
远看锹插泥土,
近观镐掘碎石,
荒山添绿衫。
沙漠销魂处,清影舞绿澜。
一棵苗,一片绿,树绵延。
众木成林,寄情山水蓝天恋。
今日田野添翠,
明日绿荡清新,
子孙传颂赞。
全民植树日,万众造林欢。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在清明前后植树的习俗,远在春秋时代就有奖励植树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韦孝宽(公元508-580年)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一位名将,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陕西作为历史上最早在官道上植树的地方,曾经是全国道路绿化的表率,而韦孝宽最早栽种的槐树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陕西人对这种槐树更是情有独钟,十分喜爱并且广为种植,现在这种槐树已经作为西安市的象征,被确定为市树。
1912年05月,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07月,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倡议,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经当年07月21日批准后,将中国的植树节确定在每年的清明节,自此中国有了法律上的植树节。
1925年0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04月,中华民国南京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举行了植树式典礼,将植树节改定为在03月12日。
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0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国务院的提议,决定每年0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1981年12月,在邓小平的倡议下,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年0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注:图片源于网络,若侵权告知即删
词牌名:水调歌头·咏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