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风和雨细,山川暖及,恰好芳春,植树当时时。远望丘山,锨镢挥舞,晚归宅舍,饭汤方迟。年年栽下,一方翠绿,日日生成,四面景宜。前世修来,千载福气,后人更是,著意猷随。
鹧鸪天三首·植树节感怀
其一
中山祭日造华林,葱葱郁郁木成森。山清水秀画图美,树茂根深造福音。
良环境,绿如琛。原田阡陌秀衣襟。年丰雨顺神州好,风调民安祥瑞临。
其二
暄风又染桃李时,回春万木嫩华枝。红花玉树叶千醉,碧野青山如画奇。
绿化景,合时宜,更新万象秀江堤。韶华不负长安日,渭水秦山翠润姿。
其三
好雨知时润时香,造林植树曲江忙。环湖绿化惊栖鸟,绘彩生香润衽裳。
绿如画,梦徜徉,融融春色众情彰。也将微力妆生态,来日垂荫靓福祥。
植树节的文化内涵———
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中国曾于1915年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最初由林学家凌道扬等创议设立,而后在1928年将植树节改为孙中山逝世的3月12日,以纪念革命先驱的植树造林愿望。这一设定被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沿用到现在。
2023年3月12日是中国第45个植树节。
发展历程———
古代植树活动:中国古代没有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植树节日,但是中国人从古到今历来重视植树造林。《礼记》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早在公元前五帝时代,舜便设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处理全国的林业事务。
清明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植树时间。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俗。
古代的统治者曾多次下达植树的命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下令在道旁植树作荫蔽之用。公元605 年,隋炀帝下令开河挖渠,诏令民间种植柳树,每种活一棵,就赏细绢一匹。宋太祖则根据植树多少把百姓分成五等,并下令凡是垦荒植桑枣者,不缴田租;对率领百姓植树有功的官吏,可晋升一级。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种桑、枣二十株,或根据土地情况栽种榆、柳等代替。同时严饬各级官吏督促实施,如失职或审报不实,按律治罪。
明清时代,植树规模有更大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在推行一系列振兴社会经济文化措施中,就有植树造林一项。“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对利用空地植树的实行免税,而对不完成植树任务者惩罚,对砍伐树木者治罪。清朝前期,也要求地方官员劝谕百姓植树,禁止非时采伐和牛羊践踏及盗窃之害。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提倡维新,光绪皇帝曾诏谕发展农林事业,兴办农林教育。
因此看来中国古代就有很良好的植树造林传统。
民国植树式:中国的植树节最初确定于4月5日清明节,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改为3月12日。最初是由林学家凌道扬等创议中国设植树节的。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1894年,他在《上李鸿章书》中就强调“急兴农学,讲究树艺”。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农商部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每年4月5日前后)为植树节,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指定地点、选择树种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活动。该决议于同年7月21日获批准,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执行。自此,中国正式有了自己的植树节日。
1928年4月7日,民国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1929年2月,农矿部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规定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并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北方地区则出于三月初旬寒气未消,不适于栽树的缘故,将造林宣传运动周延至清明节左右。而后,行政院院会通过了《植树节举行造林运动办法》,通令全国实施。
新中国植树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逐渐加深了对植树造林重要性的理解。1979年2月23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林业总局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中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决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1982年的植树节,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邓小平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节日主题:为了激发人们植树造林的热情,让民众的造林运动更有系统性、针对性,自2009年起,每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均为当年的中国植树节制定一个节日主题。
历年的节日主题如下:
2021年:未定
2020年:未定
2019年:未定
2018年:履行植树义务 共建美丽中国
2017年:“气候、人类、社会”
2016年:许美好愿望、献绿色爱心。
2015年:美化环境,清新空气
2014年:拥抱春天,播种绿色
2013年:深入开展造林绿化,鼎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2年: 植绿护绿共创省示范文明城市
2011年: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2010年:与大树在一起
2009年: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2008年:让我们进一步的去种植物吧。
中国植树节是以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生态环境而设立的节日。与其它庆祝性质的节日不同,植树节需要各机关、单位高效地组织进行相关活动,方能更好地达到植树节设立的初衷。1984年2月,全国绿化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国植树节标志,以提高中国植树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方便民众有组织地参与绿化活动。
节徽图案中的树,示意我国公民人人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镌刻的“中国植树节”和“3.12”字样,既让人们牢记植树节的日子,又寓含中国人民年年植树,造福人类的坚忍不拔决心。三棵阔叶树和两棵针叶树会意为“森林”。围绕着森林的外圈,代表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节日成果: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施多年来,全国各地人民群众都认真履行公民应尽的植树义务。截至2008年,中国大陆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04亿人次,累计义务植树492亿株。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中国生态状况的改善。在1981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到2008年,中国森林面积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 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城市建城区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6.52平方米,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亿公顷。此外,中国加紧了“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
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中国完成造林677万公顷、森林抚育837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283万公顷、防沙治沙209.6万公顷。
地区植树节: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植树的季节也不同。因此,中国多个省市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规定了本地的植树月,植树周,植树日,以加深人民群众对绿化意义的认识,推动本地区绿化。
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