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装笔记本,觉得系统自带输入法还堪用,就没装一直在用的某狗,今天才换了回来。输入法安装完后弹出了输入统计,罗列了我的累计输入字数、打字速度等数据。它本意是作为激励,跟用户套个近乎,但我却绷紧了一根已经日渐松懈警惕的神经。
关于隐私。
某狗知道我敲键盘有多快,还细心地记录和统计了每日输入情况、输入分布时段。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常用词标签云,六七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以大小不一的圆展现了出来。
想象下一个你平时没太在意的人,默不作声,几乎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却一字不漏地记录着你的一言一语,一清二楚地知道你最近在做什么工作、写什么东西、说什么话。
丝丝寒意爬上后背。
输入法就是这么个平时在最不显眼的右下角蹲着、默不作声的人。它无处不在,平常得没有存在感,以至人们像空气一样忽略了它。
但某种程度上,输入法会是个比BAT还了解你的人。
BAT积累的海量、多维度数据,让它们近乎精准地了解你的年龄、职业和收入,理解你的社交、兴趣、购物习惯,知道你现在需要外卖、家装、求职还是育儿服务。说到底,BAT并不关心你是谁,它们关心的是你需要什么。
输入法相对不容易获得这么全面细致的用户画像。
它最了解的只有一样东西:你的思想。
BAT布下的矩阵几乎掌管了移动时代的生活,但毕竟你可以“离线”。但输入法不同,不管是闲聊、工作还是学习,使用手机还是PC,打开微信、word或者百度,在这个已经脱离不了智能设备的时代, 只要你还需要生活,就绕不过它。
**因为我们无法不表达和沟通,我们是以和世界交换信息为生的生物。 **
我们忽然间发现,一种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最为梦寐以求的工具已经被创造并部署。如X射线机一般照射出大脑中的思想,对语言全天候、无死角地监视、窃听,堪称完美的思想统治工具。如果大洋国是个信息技术高度应用的国度,老大哥一定会禁止说话和书写,所有的表达和沟通都只能通过文字、输入法、网络、智能设备进行,未经审批拥有纸笔将被定性为有思想罪倾向。
人一思考,输入法就发笑。
如果说Google是拥有最多已知信息的地方,那么从理论上讲,输入程序开发公司,则可以汇集世界上正在生产的几乎所有信息:每一篇论文、日记、商业汇报、每一句交流对话、每一个化为文字表达的思考。
只要输入设备接入了网络,新的信息就不再是孤岛,而是一道道细流,都将汇入云端的汪洋。乍看上去,这片汪洋只是一座巴别图书馆,但最好别对做好隐藏抱有太大庆幸。信息宇宙里的歌者,会像找到地球一样找出你。
谁掌控了输入,谁就掌控了信息,不管这个输入的形式是文字、语音,还是别的形式。而信息,即权力。
苹果长期以来不开放第三方输入法,自有它的道理。又不得不庆幸,输入法并不只被一家公司垄断。
新闻里不时有关于通过通信监控挫败策划中的恐怖活动的报道,或是电子邮件被作为公司高管犯罪的呈堂证供。我觉得可笑:这也能被发现,该是多么粗心的家伙。但仔细想想,要谋划一次恐怖活动并非易事。仅考虑通信,如果电话、手机、短信、邮件、即时通信软件都不能无所顾忌地使用,你要如何有效率地沟通联络?甚至在电脑上画图、写方案,通过搜索引擎查资料,都意味着风险。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国家安全机器是怎样运作,哪些地方会有眼睛和耳朵,你的各种蛛丝马迹是否会被串成一条线。
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智能设备、系统、应用和网络已成为社会构成基础,在这种技术环境下,隐私无所遁形。而更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当人们将自身比特化,将一切都在线化,进化为一种网络化生存的生物后,其实已经接受了隐私权的丧失,默认了隐私只是个无力的权利。
我们口口声声捍卫隐私,却又义无反顾地不断让渡出自己的隐私,以获取“更好的”商业服务,以及国家的安全服务。不然,输入法怎么记忆你的输入习惯,智能应用怎么给你推荐你最感兴趣的新闻和视频,怎么为你量身打造衣食住行解决方案,国家部门又怎样防范犯罪分子以保证你的安全呢?
尽管很多时候,我怀疑这样做的意义和必要性,我是否需要这样“更好的”服务,难道我无法判断和决定自己的喜好?便捷性、安全和隐私的界线在哪里?以安全等堂皇的理由对隐私进行监视,难道在很多时候不是已经过犹不及,背离了让渡隐私的初衷吗?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迄今得出的结论是:个体毫无胜算。也许只能寄希望于法律约束,或者所有公司都能像苹果一样,誓死站在用户这一边?
当然了,你可以选择拔掉网线,或者干脆只用纸笔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