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负责支教团队线上主题学习《儿童生活教育与人格教育》的主持工作,同时与大家分享了个人关于志愿者素养和课程实践方面的看法,恍惚间又见到了那些小孩儿,一言一行就在眼前。
课堂上小朋友们总会不自觉的分为表现积极地,和表现不积极的,也会有回答问题好的,回答问题不够好的。
作为老师,多少都会下意识地更多一点关注那些表现积极,回答问题好的学生,毕竟有句话叫做“谁不愿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是所有老师的共同需求。
按说这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教育资源本就匮乏的中国,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关注高考和研究生,甚至现在大家对中考的关注热度也陡增了。
但是,这里面却其实存在一个漏洞,或者,也许不止一个漏洞。
当我们更多的把时间精力给到那些“表现积极,回答问题好”地学生身上时,我们放到另一部分学生身上的时间精力自然就少了,甚至由于不关注而渐渐至于忽略或者不耐烦。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概率上那些获得关注多的学生往往越做做好,另一部分学生不出意外的话是越做越差。
然后老师继续根据这个验证的事实“调整”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方案。
你有没有发现,这其实就是“马太效应”了,而且是人为制造的“马太效应”。
可是,你知道吗?
也许那些目前表现不积极,回答问题不那么好的,可能才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啊?
会不会有人说,自己不努力怪谁?
如果你是这样说的话,我觉得很惋惜、很同情,以往你是经历过什么样的事才让你说出这番话的?
如果我们放到社会里,“人要靠自己,自己不努力,别人也帮不了你”,这话,可能会好一点。
可是,别忘了,我们的讨论对象是孩子,讨论范围是处在教育阶段的孩子啊!
教育是什么?难道是教会他们“弱肉强食”吗?难道是教会他们“你不努力就只能去要饭”吗?
是这样的吗?
你也许会说不是的啊。
可你有注意到吗,我们越来越多的在这条路上跋涉,而忽略了真正的教育也许是“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教育要做的不是更应该是“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吗?
你会不会又说,老师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哪儿管的过来呢。
也许吧,如果是真的因为时间精力有限而无法顾及到那些学生,我觉得我们还有努力的希望和方向。可是如果是因为我们自然而然地接受“越努力越幸运”,而不是试着以一个“教育者”的心态去主动引导、关注孩子,那就真的有点可悲了。
我一直和支教团队的志愿者说“我们的志愿者和学生配比是1:10,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照顾到每一个孩子,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得到我们的关心爱护,而不是按照大多数人下意识的喜好去对待孩子。”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关注,得到认可,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孩子们尤其如此,如果我们不去继续更多一点的关心爱护,去引导他们发言,引导他们成长,引导他们做得更好,你能想象他们的未来吗?
这个世界也许没有坏小孩儿,没有不乖的、不听话的、表现不好的小孩儿,有的只是“忙碌”的老师,不关注小孩儿的老师。
当然,也许还有家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