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带孩子们去看了国民电影《夺冠》,这也是我们疫情以来第一次进电影院。
整体来说拍的不错,前半部很燃,后半部有点…跳跃,感觉省略掉了很多情节,郎平的心路历程和执教理念都表达得不够细腻。
最大的看点和燃点是对那三场著名比赛的还原与影视化呈现:
1981年世界杯,以郎平为代表的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
2008年的中美对战,郎平任美方教练;
2016年的中巴大战,中国女排重回世界之巅。
这三场赛事,让完全不懂体育更不懂排球的我也看得热泪盈眶。
电影让我对“女排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走来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然眼中坚定。是那种永不言弃的决心、那种坚韧到骨髓里、热爱到血液里的精神。”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是郎平教练对队员们说的这段话:
我以为我走遍了整个世界,我已经是一个职业的体育人了,原来不是,曾经一位外国记者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我说,“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等有一天,我们的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价值。”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做什么事情,身上都背着沉重的包袱,我的医生跟我说“你是六十岁的心脏,八十岁的骨头”。我姐跟我说“你能不能,给我们留半条命。”其实,我就是放不下,我放不下你们,放不下排球,我有责任帮助你们好好的享受体育本身,开心的去打球,姑娘们,明天要比赛了,过去的包袱,由我们这代人来背,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你们应该振作起来,放心的去打,放开了打,豁出去打,我和你们在一起!
女排从为荣誉而战,到为自己的而战的改变与进步,是郎平作为中国女排主教练的格局、清醒和敬业,同时也是中国逐渐强大与从容的最好证明。
因为我们不再需要靠一场赛事的胜利去维护国家自尊;人们变得自信,生活变得更丰富,不需要用以前那种伤害身体的死练去赢得国家的荣誉,更多的是为自己而去努力,去享受体育本身的快乐,感受体育赛事的带给生命的热情。
我想,这也许是导演拍这部电影最想传达的东西。这也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其实,我们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家庭、工作、育儿……也应当如此——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强大内心,从心底享受事物本身带给我们的乐趣。这一点也是我观影后得到的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