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我在微信读书上读完了这本书,当时自己刚从上一个工作岗位的泥坑中短暂地解脱出来,还处在寻求改变的可能性试探之中,读到的是家长的培养之道,对美式通识教育和精彩大学生活的向往。如今时隔五年,当我经历了友情的消退,亲人的去世,从恋爱到磨合再到结婚这些凡人俗事,当这本书的作者从哈佛毕业创业,回国又再次转移赛道,后来的我遇到再版的书,我的所读之感,也与当年不尽相同。
以下,记录我此次阅读的感受:
一、关于梦想的培植。
我和Leo是同届,同年上高中,同年上大学。2006年的暑假,当我结束中考开始暑假,Leo在研究出国并准备高中发奋时,我在家里拼命刷剧,对未来一无所知,我妈妈劝我看书,说万一入学考试,我坚定地说,我在另一所学校的表姐都没考,我们怎么可能考试(现在回想,这什么逻辑,都不是同一个学校)。后来果然入学考试了,我于是考得比较无语,仅此一事足以说明梦想的培植多么重要。
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妈妈是大学的英文讲师,他很早就从妈妈、书和电影里了解到美国大学,还在2008年的时候得到了去耶鲁游学的机会,这也是一种优势。我们在那个时候对中国大学都毫无概念,更何况美国。由上,梦想的种子种下需要自己,也需要外在的契机。我想,一个小孩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应该多花点时间寻找梦想,寻找内心深处那个可能发芽的渴望。我在少年时代最缺乏的也就是梦想的培植,这也为我后来的大学和专业的选择带来了一系列措手不及的连锁反应。我在2018读此书时深感父母能给予平台之重要性,如果让现在的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依然这么觉得,但这种教育并非指知识本身,而是指提供一种视野,一种可供选择的认知。因此,父母的自我教育永远在路上。
二、关于选择及其结果。
Leo作为厦门第一个被耶鲁录取的学生,在优先清北等一般路径中旁逸斜出,不走寻常路,自然需要非比寻常的勇气,但与此同时,评估此种选择是否是自己所需要,同时评估该选择所能达成的最坏和最好的结果及自己的接受度,就可以背水一战。这个部分在书中所占的篇幅很小,但是我认为它所带来的启发很重要。
首先,是听从内心的召唤,评估自己的需要。这应该是大多数中国学生所缺乏的,我自己高考时面对众多专业无从选择,今年6月,家里有姊妹又高考,她依然延续着我曾经的迷茫。因此,我认为这个很重要,这个衔接着梦想的栽培。有了目标自然就可以不问世事,只执着于心中所想,少怀疑,少焦虑。
其次,是对结果的评估。先结合自己的情况评估最好和最坏的结果,如果最坏的结果自己能够接受,那背水一战也是不让自己遗憾的一种选择,失败也无悔。当牛人在不停地解决问题时,普通人却在不停地焦虑,辗转反侧,在焦虑中就把自己消耗殆尽了,又何谈打起精神来全力以赴呢?我注意到,国内许多学生是没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并为选择承担结果。有的人甚至婚姻家庭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也并不想承担婚姻家庭的结果。一辈子都当自己是孩子。
第三、关于主动争取。
Leo写了他在高中时候发现模联,与领导沟通,争取参加模联这个过程,写了自己在互联网上发现著名活动并报名参与的过程等等,包括后期与耶鲁校友联系争取实习机会等等,无不彰显自己掌握信息,主动破冰的重要一点。
我认识的人里,也有人是发现资源再到争取资源,最后实现突破达成梦想的。这种实现小到内部岗位,大到学业、学校的选择,实践证明,主动争取确实是可能迎来看似不可能的转机的。这也是我和众多中国学生比较缺乏的一点,我一直比较被动,也非常内敛(虽然比较熟悉的人并不这么认为),有点社交恐惧,不擅长跟人打交道,更多的时候,我总是缩回去一个人,比较边缘。虽说自己也明白尝试和争取本身并不会怎么样,但是鼓起勇气这件事就很费劲,鼓起很多次,最终还是觉得躲起来比较舒服,大概是天性吧(难以挽救,所以一直人生无突破)。
第四、关于广阔尝试,深度体验
Leo在耶鲁参加了非常多的活动,选了很多的课程,不仅丰富了他的大学生活,还帮助他找到他最想做的事。虽然也遇到一些事,如在日本遭遇骚扰,在印度拉肚子之类的事,但是伴随着阅历和经历的丰富,语言进步,生活圈拓宽,他自己也得到了独一无二历练。Leo还在书里提到了大学四年应该在每一年安排什么学习内容,要做什么事情,非常实用。基于种种原因,好的大学所拥有的平台和机遇,一定是更加优于普通大学的,书里有比较详细的例子介绍。就我个人而言,我曾经在北大学习过很短暂的时间,好的老师,好的讲座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更别提能常年拥有那个超级大图书馆,又能和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同窗共学,互相学习,还能上到喜欢的课程,想到已是美美的。
这里插一句,我曾经在北大,浙大,华东政法这些学校学习过,我自己的本科也是211大学,后来我们又借用某职业院校的学校进行培训,我观察过这里面的学生,大家的状态差别还是很大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管学校好坏,应该很多人的大学是混过来的吧,其实我自己也没有读好,那个年纪,缺乏引导,确实会留下遗憾。到社会上之后又来补课,但是效果远不如前,且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第五、保持内心的松弛感迎接挑战
职场部分leo介绍了很多关于投行相关的经历,简历制作、面试秘笈等等,可以说非常干货。抛开这些不谈,我最大的感受是松弛感。虽说职场新人在入职到成长起来这个过程,都会遭遇一些阵痛,困惑、迷惘,但在Leo这里都简化成了松弛地学习,主动获取机会,不断调整,达成成长。无论遭遇什么,首先想办法解决,而不是花时间担忧害怕。内心的松弛度真的很难学会,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任何一种变化都充满了担忧,并且感到焦虑,甚至波及旁人。作为中国学生,学习如何敞开心扉,坦然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应该是最迫切的,这课上得越早越好。这一点在谷爱凌身上也比较明显,她曾说过,失败是人生的一部分。她的妈妈真的很棒。
另外,目标的逐一拆解和最终达成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技能,成功人士的必备武器。考拉小巫在她的《留学成长日记》中也对此有所描绘,这方面应该也是我等普通人的超级弱项。具体可以在书中学习。
第六、学霸与熬夜
Leo在毕业以后申请到哈佛商学院的学习机会,得以重返校园与许多职场精英同窗学习。我从这本书得以窥探世界顶级学府的学习情况,感觉非常有趣。书里写了哈佛大学里的课程以及学霸怎么学习,还写了顶级名校情侣的生活,为了妻子学习而放弃了事业带孩子迁徙的丈夫,让我感到松弛而治愈。突然顿悟到,对于顶级的学霸而言,学习奋斗就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是它的本身,而好的恋爱正好,互当战友,组队学习。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我和我老公虽然不是学霸,但是两个人比较爱书,第一次约会也是去的图书馆,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里,多数时候都是在书桌前,在市区各个图书馆,咖啡店。阅读过程中也会互相分享彼此的感受,探讨一些困惑,提出自己的答案。后来准备结婚,就顺理成章给家里规划了小书房。学霸的生活习惯是学习,我们学酥学渣的生活习惯就是阅读,不认识的时候,我们分开阅读,认识了结伴阅读,结伴码字,感觉也很有趣。
读哈佛学习这一章感受很深的就是学霸的旺盛精力我比不了。我从小非常爱睡觉,每天总是睡不够,高三时因为不能接受十二点以后睡觉,而搬出了集体宿舍,搬出去之后每天十一点半就睡,才能保证白天的学习效率。后来大学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熬夜学习的习惯,一熬夜整个脑袋瓜子嗡嗡的,无法集中注意力,心跳加速,根本没法学习。工作之后,我的睡眠质量很有限,不得不依赖咖啡提神,真不是装,是确实太困了。我身边有那种熬夜而屹立不倒的人,只需要睡几个小时就能神采奕奕,体检报告还全程绿灯。还有人可以早晨很早起来练琴,中午从不午休。而我每天都想睡觉,每天都觉得睡不好。我现在想想,我整个高中每天都是十一点半睡觉,早上六点半才起来,早餐也赶不上,都是下早自习才吃,学习时间如此至少最后还能上个211简直是上天对我的优惠了。(在大公司要熬夜,读名校要熬夜,创业要熬夜,果然,我注定是当不了人才)
另外,这一章还有个很有趣的环节,就是在中国有一本书叫做《哈佛凌晨四点半》,广为流传,深受家长所喜爱,Leo特意对此进行了求证,求证方法和求证结果都很有趣,答案在书中揭晓。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我在此不剧透。
第七、关于坚持运动
Leo一直有运动的习惯,也提到了在学校里有健身房,并且有一起健身的同学。我注意到好像欧美的大学一直都有运动的传统。我上周在关于清末留美幼童的纪录片里看到,1872-1875年间,清末留美幼童在美国上学时就参加了丰富的运动项目。我回忆自己的大学时代,我宿舍所在的校区有体育学院,于是有一个巨大的田径场,还有海外学院,所有的海外来华学生都住在这个校区。每个期末,我去田径场加练体育准备考试的时候,遇到的都是体育生或者是欧美学生,中国其他专业的学生、韩国学生、印度学生基本看不到。我想,这也许于是他们的一种习惯吧。
当我经历社会之后,发现运动确实会让整个人变得更好,是身体上的,同时也是心灵上的。据我观察,运动达人不容易抑郁,抗压能力也更强,整个人显得积极而挺拔,皮肤紧绷有弹性。但是我自己还是运动得太少,整天忙忙碌碌,没有形成运动的习惯。我个人认为小孩运动方面的培养应该是童年的一个重点,而不是一些需要埋头苦学的技能,除非是此技能要走专业,否则在有限的童年里培养锻炼的习惯应该才是会受益终身的吧。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而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个人的自我教育,都是一个长线反馈的过程,时间很长,变量很多,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因材施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但是通过观察好的人生,仍然是能看出其共性之所在的。所谓不如去闯,其本质即保持心态的松弛感,大胆尝试,接纳改变与成长的不舒适之过程,拒绝焦虑,积极行动,拆解任务,最终实现目标。这便是成长本身之所指吧。
2022-12-3 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