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认识不到一个星期的朋友,他看了我在知乎上乱七八糟的回答之后,对我说,你处事那么有度,之前是受过多少次委屈?
也是第一次有人去琢磨并明白为什么我给自己取名“白开水姑娘”。
一直以来,我特别讨厌别人分析我,他们往往都是一副自以为了解我的姿态去假装剖析我,但没有亲身经历过,又怎会真正感同身受?所以啊,就连我把这个可能接近我真实的评价截图发给闺蜜的时候,也会收到不一致的偏差想法。
是啊,谁让我一直表现在外的都是笑得没心没肺的快乐模样呢。
(一)
年初,一个人去苏州,认识了三个同做义工旅行的小伙伴,我们分别来自湖南、广州和湖北,他们都还没毕业,虽然比她们大几岁,但相处都挺融洽。
其中有一个姑娘,性格直率、偶尔有点小固执,经常会听到她跟老板因为一些小事从探讨变成了争的脸红脖子粗,而每次最终败下阵来的总是老板,我们就在一旁“隔岸观火”的笑。
我经常会在想,自己有多久没有这样率性而为了?
实习的时候,因为不满领导的安排,直接在朋友圈公开diss宣泄自己的情绪。
因为讨厌一个人最开始的隐瞒欺骗,后面无论他做多少的解释与主动示好,也果断拒千里之外。
工资因为会议安排迟发了一天,当着所有同事的面去质问老板。
曾经,我好像也是这样敢闯敢冲无所顾忌的吧。
但可惜的是,我已经找不到过去的自己了。
(二)
人总是矛盾体,一边急于摆脱过去的自己一边又频繁的怀念曾经。
他说,我喜欢你的处事有度,但又讨厌你的如履薄冰。
我害怕别人不喜欢我,但又害怕别人太喜欢我。
就像最近热播的《都挺好》中,大嫂将石老板对明玉的好看在眼里,善意提醒她“石老板对你挺上心的”,明玉笑着回应道“对我上心可不是什么好事”。
想起之前刚进一家新公司的时候,因为电脑的问题,有一个音乐节奏没有卡上,其实没有人去怪罪于我,毕竟那只是一个小活动一个小意外,甚至都没有太多人去注意到这个小失误,但我自己仍然在心里别扭了好久。
一直在担心领导或同事会不会觉得我能力不足,会不会只是因为我刚来所以不好意思责备我,直到很久之后,从记忆里慢慢淡忘才渐渐释怀。
我总是这样,可以轻易的原谅别人的小过错,却又对自己太过完美主义。
(三)
一个98年今年即将毕业的姑娘跟我说,她想做主持人。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想穿漂亮的礼服,想站在舞台上光鲜亮丽。
我和她站在十字路口的马路边,看着她对主持人的憧憬,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高中毕业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走上主持的岗位。甚至是大学毕业之前,都未敢想过。
也是阴差阳错之下,做了一名会务主持,一年多的时间,主持过大大小小上百场会议活动,表面上似乎光鲜亮丽,实际上五味杂陈。
我跟她说主持过程当中各种意外各种尴尬随时会发生,经历过活动开始临上场前嘉宾还未就位,经历过视频播放过程中LED大屏幕突然黑屏,经历过采访嘉宾不配合甚至是质疑我。
她对我放弃主持行业表示惋惜,但我却是格外释然。
其实,有时候“如履薄冰”也并不是件坏事,它会让你避免更多无可预料的可能性障碍。
(四)
坦白来讲,这个年纪的我们被说“处事有度”已经算不上是什么夸赞了,这似乎就应该是成年人的一种本分。
刚踏上社会的时候,我们在听到别人说“你们是刚毕业吧”还沾沾自喜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说,别傻乐了,人家不是说看你长得年轻,而是觉得你还太嫩没有作为一个职业人的成熟气质。
我印象深刻,所以从此我的鞋柜里基本都是高跟鞋、衣柜里基本都是白衬衣,现在每天发朋友圈也开始分组可见了,既不想丢了自己的本真生活,又害怕给客户不专业的误解。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无论是自己选择的还是被这个社会赋予的。
在家里,我是永远长不大的女儿;在职场上,我是好好工作的员工;在朋友圈,我是大大咧咧可以笑得没心没肺的女汉子;在陌生人眼里,我是自信洒脱的潇洒姑娘。
而在我自己心里,我敏感、别扭、情绪很不稳定、渴望又不敢伸手、害怕失去又不敢抓紧。
所以,我一回到家就不想和任何人联系,我一个人看书、看剧、写东西、剪视频,就算只是坐在阳台晒晒太阳,我也讨厌被人打扰。
我享受一个人的安静,并不认同这是一种孤独。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人生是条河,深浅都要过》,上面写道: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
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蒽,处事有度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肆无忌惮才是对自己的征服。
今天早上看到有人私信我:你的理想是什么?
我几乎是没有思考的就回了他: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