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中国的家庭教育正面临千年未有的难题。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工作、生活压力大,寄宿学校的兴起,家长放弃孩子的教育责任正成为新常态。然而孩子是生活在每一个家庭之中,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责任不容推卸。有效的儿童教育,必然意味着家长的自我改变,首先是家长的思想转变:平等、尊重、包容。
平等:把孩子当大人看,和孩子认真、真诚的说话,用温和代替严厉。
把小孩心理上看成什么都不懂,孩子只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感悟、理解,通过读面部表情来解读。而且肢体行为语言通常传递的信息更为真实不容易说谎,这也是为什么可以通过微表情来判断是否说谎的原因,人在还小的时候因为专注,这方面识别能力比大人们更强。
答应孩子事情不做到,随便开玩笑,孩子本性是很真诚的,最初只会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他理解的别人的情感也是真实的,还不能理解假话真说开玩笑的方式。
给孩子随便定义类型,爱哭,爱生气,熊孩子。心理暗示,每个人包括成人都会有,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其原因是,什么事情都去重新思考,精力消耗很大,为了让更多的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大脑有省力偏好,当经过几次暗示时,会误以为是一种省力的行为,在脑便会记住这种行为,下次再遇到时,就会自动的照着做,重复次数越多,行为惯性就越大,熟悉后再改变的思维和行为难度就比较大。换种思路,我们也可以利用心理暗示好的一面。
当孩子叛逆父母,父母以管教的名义,打骂孩子。这只是利用父母的身份,进行发泄怒气,”我付出那么多,你竟然不听我的”,结果只是让孩子惧怕你,完全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孩子叛逆父母,那是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从孩子的角度来讲,父母叛逆了孩子。管教孩子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行为。首先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父母告诉错在哪里,以后怎么做才是对的。如果已经接受了教导还是错,那就弄明白明知故犯的原因,知道却不知道如何正确执行,还是大人坏示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等。孩子的每一个大小问题,都有深层次的成因,大人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定义出真正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尊重:和小孩相处时,要人在、心在,专注聊天、专注的看着对方眼神,积极回应每一个诉求。
陪伴孩子不在时间多长、为他做了多少事,而在于高质量的陪伴,时时在用心投入。孩子来和你说话,你在玩手机;孩子来和你说话,你在看电视;孩子来和你说话,你在做家务;孩子来和你说话,你在打游戏;孩子来和你说话,你不回头、不看他。这样心不在焉状态,让孩子如何愿意和你说话?
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大人都要尽量停下手中的事情,专注于对话本身,避免三心二意,要让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对话者,得到关注、尊重。
孩子想说话的时候,倾听孩子,不打断、不质疑、不驳斥,适当推进和引导;表现出兴趣并做积极反应“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你真棒”“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呀?”
包容: 给小孩足够的原因解释和成长耐心。
正因为孩子不明白事理,所以要给孩子解释,多解释,孩子就会慢慢明白。这里还要提到《学习之道》中一个理论,渐进论。能力水平不是与生俱来的,没做好是一正常过程,因为之前没有经过学习和训练。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从不会到会,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非常刻苦,鼓励不断学习,不断练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创造条件:充足时间、阅读习惯
充足时间:孩子出生时大脑的神经元就基本形成,0-3岁是大脑发育黄金时期,把神经元关联起来是神经突触,也就是大脑的发育过程,这一阶段需要所以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时间,对其足够的感观和行为上的刺激来形成突触。
孩子出生,正是结婚、买房、刚工作的集中时期,父母如何给予足够的时间,时间从何而来?提高效率,改变生活。
专注工作、提高效率,同类型的工作集中做,节省大脑思维模式的转变和适应的时间。如何提高效率,可以参阅,赤羽雄二的《零秒工作》。本书提出理念,快、早,速度能解决一切问题。介绍了,提前一步行动,任务整体把握,掌握要领,不断改善方法,强化训练等方法。
改变生活状态,减少一些社交活动,之前的逛街、看电影和同学聚会等,调整生活作息,早睡早起,孩子在睡觉的时候起来干活。经验证,早起只是起床那一步比较难,起来后,精神状态就好了,做事效率高,把上大学多年养成晚睡的习惯这下改过来了。有些事情尝试着去改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阅读习惯:爱阅读的人更加专注,知识面广,会独立思考、想象力、综合归纳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更强。可以培养终生学习的兴趣、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一生中不断发展自己,不断成长;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独处能力,静的状态。
阅读也是越早越好,还是小宝宝的时候,就可以亲子共读,在孩子早期就建立起对书本的熟悉和亲近感。设定特殊的场景,抱在怀里,用不同以往的语调说很多话。书的选择可以从图到图多字少再到字的渐进过程。
重要的意识培养:规则意识。这里规则泛指:规矩、规则、原则等。
培养孩子守规矩,从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通过给情境、做示范并要求孩子练习,建立起习惯。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孩子就会对这些基本规则形成印象,慢慢就知道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孩子能阅读的,引导他自己看提示,孩子读不懂或不知道约定俗成应该遵守的,大人讲给他听,哪里要保持安静、不能大声暄哗,在餐桌上要等大家到齐了才开动,不能在公用饭菜中翻搅等。
奖励与反省的反馈进行行为强化。
“超级育儿师”,就是靠:和小孩讨论可行、公正的规则,实行激励机制、自我反省。对于好的行为进行游戏积分等表扬,不好的行为淘气椅等惩罚,解决育儿管教难题。
爱与溺爱同样是给予足够的爱,但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有原则一个是无原则。比如最近报导的16岁少年抽出的血马上凝固,检测患有I糖尿病,出于对孩子先天的不足亏欠,大人希望后天给予弥补,孩子什么的要求都去满足,不让敞开吃就不打针,那就敞开吃,找偏方,不打针,偏方不起效,最后造成多功能器官衰竭而去。
当你毫无保留地对孩子付出爱意时,遇到的困惑,促使你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学习、思考丰富自己的人生认知与经历。作为父母,有把抚养孩子成人的责任与担当,给予孩子爱、让孩子感受爱,将爱传递下去,使其在成长中更加幸福,当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成幸福的人时,你同时也能体会到幸福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