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光,该种的农作物都可以开始种了。
我不是农民,对这个时节种什么作物,只是小时候的朦胧印象。对于自己,该种下什么种子,却是思量多时。
2017年6月26日,被诺宝逼着开启了“年读等身高书籍”的挑战。当时,码在我面前的是整套的《哈利波特》、整套的《明朝那些事儿》。诺宝板着脸质问我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妈妈,我都看了三遍了,你到底什么时候看?”没错,我不止一次答应他看那些书,又一而再再而三地食言,理由还都是千篇一律的“妈妈,现在没时间”。终于,在那一天把他给惹急了,后果就是直接被他逼出了挑战,晒上了朋友圈。
极少读书的人,为了兑现在朋友圈的承诺,为了不至于被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看不起,卯足了劲读书,眼里看到的是书的厚度,心里盘算的也是书的厚度,不管有用没用,不管记住没记住,只管读就是了。毕竟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带着承诺的推力,儿子的监督……摇摇摆摆,跌跌撞撞,到2018年6月25日,我以158.8厘米完成了第一年的挑战。
原本,第一年挑战完成,便可放下了。但不知不觉间,形成的阅读惯性,让我觉得停下来,似乎少了点什么。光顾着赶厚度,没啥深度,与诺宝一聊书就露马脚,于是,又一年开始了。
少了第一年的热情, 少了朋友圈的热闹,连诺宝的监督也不那么“尽心尽责” 了……我的阅读之路走得越来越艰难,有时候也怀疑,看过就忘,真的有用吗?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说,他当年也有一年读100本书的目标,为此安排自己每天至少读完20页,哪怕累了,困了,为了完成目标,都要在床前读完书。付出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的却是一点儿都不成比例的收获。这是陷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一语中的,我就是陷入了这样的陷阱里。
知道是陷阱,当然要求生。成甲说的读书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放慢速度。放慢速度,我停得下来吗?停下来,那我的承诺怎么办?放弃吗?
虽然一路纠结着,但继续着我的继续,到了2019年的6月25日,如期完成了第二年的挑战:158.5厘米。这下,总可以放下了吧!可是,我没有。与其说迷恋数字带给我的那点虚荣,不如说是害怕停留,因为不断快步向前,总有新的刺激。
《好好学习》渐渐远去,我依然我行我素。前些天,李海峰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我不怕一个一年读100本书的人,我怕一个一本书读100遍的人”。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我身边还真有。大概半年前,我的初中同学燕子来我家,特地送我两本书,她说她要把其中一本《醒来》读100遍。
虽然,目前她还没读到100遍,但我知道她每周都组织读书活动,就读这本《醒来》,一群人一起探讨, 践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以我的身高来算等身高书籍,大概是100本左右,没错,我就是那个一年读100本书的,比起燕子,自愧不如。但突然有了第三种选择:继续我的年读等身高书籍的挑战,遇到喜欢的书就多读几遍,一样算上厚度。如果哪天我告诉你,我这一年读了等身书籍,而书名只有一个,那我就成了李海峰口中那个令他害怕的人。
我不知道哪本书能让我心甘情愿读上100遍,我知道我的找书之旅开始了:找一本书,读上100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