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质疑杨振宁了,他的科学与爱国有目共睹,昨天,他刚被评为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看看央视是如何介绍他:
天空中有一颗闪亮的星
叫“杨振宁星”
之所以令世人仰望
是因为
杨振宁不仅与李政道
一起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
并因此斩获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且他还是著名的杨-米尔斯场论的
共同构建者
学术界公认
在统计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四个领域
杨振宁拥有13项诺贝级别的科学成就
除了科学更有报国之志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
资助了数百名中国学者
去美国学习深造
为中国科技注入骨干力量
并将美国一栋房产捐给清华
更是在82高龄
坚持为清华200名大一新生
上了一整学期物理课
他为清华高研院
累计筹集资金一亿元
为中国吸引顶尖科技人才
倾尽心血
他始终关注中国重大科技工程和科学决策
建言发声不遗余力
用科学和人格
引领中国科技的发展方向
他就是杨振宁
《感动中国》给杨振宁的颁奖词: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
惊才绝艳。
你贡献给世界的,
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
你奉献给祖国的,
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
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杨振宁
很多人对他的争议是当年没有和钱学森一样回国,晚年才回来养老,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他回来了中国现在就缺少一位世界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回国后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要知道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占世界物理学家1%不到,这是非常可怕的,难道是我们不够聪明吗?
显然不是的,中国每年的毕业生接近1000万,哪怕一千个人里面出一个科学家,这个数量也是1万人。
杨振宁直言不讳的指出:根本原因是我们太注重英语,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开始花大量时间学习英语,但是要到十三四岁才开始接触物理、化学,这跟我国的实际需求完全相反,这是极其不合理的。
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真的有用吗?估计也只是很少一部分人能够用到。
汗颜啊!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知英语不仅在挤时间扼杀孩子们热爱科学的兴趣。而且,因为英语开的太早,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a、b、c、d在汉语拼音中的发音全部发成英语中的发音,部分男孩子都初中生了甚至还不会汉语拼音。
家长还在买英语网课……
听听权威的讲话:
改变世界的是科技,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英语学习本没有错,但强度不应该大于数理化,更不该在分值上和母语齐平。
这两天正在领着孩子们学习杨振宁为邓稼先写的人物传记。
课堂上,我补充了一次原子弹实验失败后,邓稼先亲自去捡残骸的故事。
我看到了一双双惊愕的眼睛,仿佛在问,竟然有邓稼先这样不怕死的科学家。
我接着给出一段关于邓稼先的颁奖词:
邓稼先,我国国防事业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默默无闻是他的性格,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是他的品质。一个坚强的开拓者, 不会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退缩;一个无私的奠基人, 不会起一点私心;一个坚定的工作者, 不会在工作、生活中彷徨。在核武器事业上, 他是一个领跑者, 是一个大写的人!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 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 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 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邓稼先与杨振宁,两个伟人,同乡、同学。
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一个两弹元勋。
如果我们每一年全国哪怕有一对这样的杰出校友,那该有多少个诺贝尔奖得主呢!
不是我又天真吧!
杨振宁依然在为培养优秀科学人才而努力,昨天的 “感动中国”颁奖画面仍在疯狂转播。
多点希望,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