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与杨振宁两颗巨星……

不用再质疑杨振宁了,他的科学与爱国有目共睹,昨天,他刚被评为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看看央视是如何介绍他:

天空中有一颗闪亮的星

叫“杨振宁星”

之所以令世人仰望

是因为

杨振宁不仅与李政道

一起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

并因此斩获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且他还是著名的杨-米尔斯场论的

共同构建者

学术界公认

在统计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四个领域

杨振宁拥有13项诺贝级别的科学成就

除了科学更有报国之志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

资助了数百名中国学者

去美国学习深造

为中国科技注入骨干力量

并将美国一栋房产捐给清华

更是在82高龄

坚持为清华200名大一新生

上了一整学期物理课

他为清华高研院

累计筹集资金一亿元

为中国吸引顶尖科技人才

倾尽心血

他始终关注中国重大科技工程和科学决策

建言发声不遗余力

用科学和人格

引领中国科技的发展方向

他就是杨振宁

《感动中国》给杨振宁的颁奖词: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

惊才绝艳。

你贡献给世界的,

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

你奉献给祖国的,

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

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杨振宁

很多人对他的争议是当年没有和钱学森一样回国,晚年才回来养老,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他回来了中国现在就缺少一位世界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回国后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要知道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占世界物理学家1%不到,这是非常可怕的,难道是我们不够聪明吗?

显然不是的,中国每年的毕业生接近1000万,哪怕一千个人里面出一个科学家,这个数量也是1万人。

杨振宁直言不讳的指出:根本原因是我们太注重英语,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开始花大量时间学习英语,但是要到十三四岁才开始接触物理、化学,这跟我国的实际需求完全相反,这是极其不合理的。

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真的有用吗?估计也只是很少一部分人能够用到。

汗颜啊!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知英语不仅在挤时间扼杀孩子们热爱科学的兴趣。而且,因为英语开的太早,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a、b、c、d在汉语拼音中的发音全部发成英语中的发音,部分男孩子都初中生了甚至还不会汉语拼音。

家长还在买英语网课……

听听权威的讲话:

改变世界的是科技,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英语学习本没有错,但强度不应该大于数理化,更不该在分值上和母语齐平。

这两天正在领着孩子们学习杨振宁为邓稼先写的人物传记。

课堂上,我补充了一次原子弹实验失败后,邓稼先亲自去捡残骸的故事。

我看到了一双双惊愕的眼睛,仿佛在问,竟然有邓稼先这样不怕死的科学家。

我接着给出一段关于邓稼先的颁奖词:

邓稼先,我国国防事业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默默无闻是他的性格,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是他的品质。一个坚强的开拓者,  不会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退缩;一个无私的奠基人,  不会起一点私心;一个坚定的工作者,  不会在工作、生活中彷徨。在核武器事业上,  他是一个领跑者, 是一个大写的人!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  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  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  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邓稼先与杨振宁,两个伟人,同乡、同学。

杨振宁与邓稼先

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一个两弹元勋。

如果我们每一年全国哪怕有一对这样的杰出校友,那该有多少个诺贝尔奖得主呢!

不是我又天真吧!

杨振宁依然在为培养优秀科学人才而努力,昨天的 “感动中国”颁奖画面仍在疯狂转播。

多点希望,不好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