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浔古
(一)
秦砖汉瓦,长安古城,就如同一个苍老的的老人,等待着游子们的一次次揭开千年的面纱。远去了的列国秦汉,纷乱着的魏晋南北朝,千人千面,在岁月里埋藏。三天的历史遗迹考察,寻着被时间隐藏的真相。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西安,独特的古今融合的完美城市。当今的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盛产优质农产品,西安南北西三面都是山,东面是黄河天险,易守难攻,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因此,在古代农业社会,首都天然不是西安,而西安天然是首都。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西安虽处于高原和巨山之间的盆地中,海拔平均不足400米,但还基本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非常利于控制全国形势,因此,定都西安的朝代大都稳定而强盛。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而当我站在沉寂的城墙上,看不到曾经的烽火狼烟,古人的音容相貌,已经远去了的古时辉煌或是岁月变迁,无数次的朝代更叠,都成了今人的谈资。或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或是高谈阔论边关变化,或是李白“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或是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般对国与家的忧愁。阳关西出以后,不再有故人回首。八水环绕的西安,现代的繁华,同冰冷的建筑,相互映衬,不再有古道上的风尘,不再有诗意般的静谧,存在着的,只是利益的交织。历史的天空下,有着无数应当被记着的记忆。无论是从前辉煌,或是耻辱般的前行。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无声的文物诉说着它们的故事,我们或是听得懂,或是听不懂,它们就在那里,证明着它们从前存在过。
晨钟暮鼓,只是游人无奈的寻索;朗月清风,成了千年前的流光。一转眼,时间,就会将许多曾存在着的痕迹湮没。函谷关内,秦王扫六合,一并寰宇。从前的奋六世之余烈,在一瞬间土崩瓦解。秦的速亡,在后人的眼里便成了残暴的象征。称秦速亡,必是苛政暴法,必是仁义不施。
时间,往往会给历史以公正,盖棺定论,实际上难以做到。汉人评秦,自是出自现实的考量,唐人评秦,亦然。历史上的定论,往往超越不了时代,当代自有当代的认知。在考察期间更是理解了这样的一句话“历史讲述的的时代,和讲述历史的时代,往往是有着不同的理解。”史家之笔,在于记录;史家之论,在于公正。对于某一个历史人物的认知,太容易被旁人的记载或是感情色彩所影响,也太容易被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影响,我们的认知,也已早已不是最本质的样子。层层历史的面纱,是层层史料的堆叠,是在不同时期的史家的增补添加,便成为了我们今天的认识。因而,也极容易受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也便会有着挑选史料以证自己观点的可能。这样的史料的叠加认知,也便是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辩当中的观点。在史料叠加的影响下,便会形成有各种各样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如对于孔孟,如对于岳飞秦桧,如对于慈禧等等。或是帝王将相,或是贩夫走卒,人人皆可入史,只是价值的大小却各有不同。传统的自是以政治兴衰为主,以儒家传统为主,正史是在什么时候沦为帝王家史?便是从汉书的断代史出现,这也便是梁启超先生所称作的二十四史,帝王家史也。然而《史记》却不是,方方面面,都有涉及。
一家著史,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到了后来便是多人修史,成为了帝王的附庸。从这点来说,《史记》,便远超于后面的二十四史。
一座古塔经尽了沧桑,它无声的伫立,看着每一个时代的变迁。被展览的文物,后人通过它们,了解着从前的真相。死去的历史文物,它们的存在,后人可以在它们的身上任意的涂抹、添加,古塔无声,只能默默承受。历史,亦然,承受着不同时期的史料堆叠,重塑着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历史认知。我们,不在于去寻找已知的真相,只能是尽可能去接近真相本身。
千载功与过,后人谁评说?恍惚间,便是陈寅恪先生的声音猛然间惊醒“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求真,不忘本心;寻路,不失本路。诚然:士志于道。
(二)
秦始皇陵,坐落在郦山以北,磅礴的军阵,再一次重现了一并六国的磅礴气势。历史里,如那泥些人陶俑,于沉寂的地底重现。万千气势都作了土,只剩下了无声的凝视,他们,来不及守卫皇陵,巩卫山河,便已经被岁月所埋藏。任平后人叹惋, 只会默默守卫最后的帝王尊严。
山河破碎,谁人守卫。群雄逐鹿,终是会在无数的岁月里销声匿迹。星辰不语,寒月噤声,杯酒当中的觥筹交错,茶楼里的历史演义,小说家谈,秦时月汉时关,明月不知古时人,却引得后人问月知古。沉寂了千年的象形文字,穿过了历史岁月,诉说着它们从前的样子。
曾经沧海,变作了荒山田野;从前山月,仍然知故人。寻秦访汉,吊古怀今。“大楚兴,陈胜王”,秦的末路渐渐开始,始皇帝的千秋万世,却是二世而终。始皇帝的寻仙问道,以求长生,却终究是被始皇帝陵永远的隔绝了视听,他再也听不到那帝国初创时的山呼万岁的帝皇尊严,看不到的是皇长子扶苏的无声自刎,“扶苏泣,入舍内,欲自刎”。更看不到荥阳城头早已换作汉家旗。正所谓“龙盘虎踞树层层,路人惟拜汉文陵”。他所维护着的帝王尊严,使得他渐渐成为了孤家寡人,无人敢议论生死,无人敢妄议朝政,无人敢问皇位继承。最终,群臣失语,不再有统一六国时的蓬勃朝气。始皇帝,随着始皇帝陵,永远的隔绝了他的威严。生时,一纸诏书,尚可畅通的传播于帝国境内,而亡时,不过是一张废纸,只会是成为了二世胡亥正统性的凭证。
秦的速亡,成了历代历朝的警世钟,或是仁义不施,或是严刑峻法,或是仅仅一句“天下苦秦久矣”,便可敲响秦帝国最后的末世钟。后人常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知史论史,人走茶亦凉,更何况帝国更替?所谓“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文人的歌功颂德,少了骨气,只会沦为庸人。治与乱,全系于天子一人,儒生希冀着天子即圣人,为帝王师。只是,这样的圣人有能有几人呢?
近来,恋上了一个“士”字,士志于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三)
有的人说,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书上说的话都话都做不得数,真与假,要由自己去辨。有的人说,历史是由无数人的口耳相传,无数个师者传承。有的人说,历史是过去的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有的人说历史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通古今,知往事,识兴衰,明是非,辨善恶。功与过,身后名,白纸黑字,又怎么讲得清楚?数载过,无字却成了有字,多少人想要青史留名,终了,不过是沙海一粒。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真的有一个的命数,便可左右一国的兴衰,一族的荣辱?身后名,早以与自己无关,后人论前事,谈资笑料远大于警示良言。曾经,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得一贞观遗凤的赞誉。李唐或是武周,真的就是重要么?天下,从来都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乱纷扰,在诗圣的眼里,尽是山河已碎,百姓流离。也正如张养浩所说“列国周齐秦汉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座乾陵,一时风光,生前的美名恶名,早已成为了后人的几句唏嘘,几声争论,恍然间,明月星辰依旧,书中古人不在,只有风尘仆仆的少年,一次次的问着那岁月里的石板,它的主人生前是怎样风光?只是,只会是问而不答。乾陵在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根据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并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专家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
乾陵遗迹,其中的文物遗存,依然证明着曾经的唐朝的恢弘大气,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述圣纪碑为方形,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碑顶为庑殿式建筑,檐角刻有4个护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间为五节碑身,由五块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纹。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构成,碑首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这七个部分所组成,所以,述圣纪碑又有“七节碑”之称。七节取“七曜”之意,故立七节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样普照天下,光照千秋。述圣纪碑全文镌刻在碑的正阳面,碑身五节除第一块和四块无字外,其余三块的正面及东西两侧均刻有字。碑文为骈体,共计46行,5600余字,皆楷书。由于千年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现仅存文字1600余字。据资料记载碑文刻好后,每个字的凹槽处都填有金屑,远远望去金光闪闪,故又称“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筑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东西18.85米,现碑亭早已不存
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
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写,旁边有汉字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无字碑历经了无数岁月,守护着一代女皇的生前事,身后名。任后人无情镌刻,任史家任意评论。终了,一方无字碑终成有字碑。有字碑在岁月的侵蚀下,终成无字碑。
乾陵的陪葬墓室,同样守卫着一代女皇的身后事。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计有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苏定方、薛仁贵)。
1960—1971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
乾陵石刻,在岁月的侵蚀下,成了支离破碎的石像。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一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
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领紫袖。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这些石像都没有脑袋。
过去了的历史,终究是已经永远失去了生命力,躺在功劳谱上,讲着些陈词滥调,只会是让辉煌沉寂。无数碑刻,无数文人游记,远隔着时间,与有缘人相遇。或许他会动情于过去了的文人豪情万丈,神往于沙场上的马革裹尸,或许在听到了那一声声沉寂在岁月里的时代变迁之后,才会看清现今这模糊的现实。一身书卷气,行万里路,识遇见的人,听着从前的事。
在实习考察的几天里,与朋友的几次闲聊,竟也不再是以前的天马行空,更多是以后的事,以后的路,注定了会是一个人独自面对更多。朋友,也就只是诉诉苦,以后的事儿会怎样?还是一个人的坚持,朋友之间,更多的会是你以后会在哪里,我以后会在哪里,而不会是朋友之间一起做某件事,朋友,可以同甘,也可以共苦,但从苦到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走。
时而也常想,以后的95后当了老师,会是怎样的情景,朋友说,你现在想的事情,以前的80后70后也会想,我们的父辈也会想。想的再多,其实也没有什么用,再者,一个扛不下的事也不得不扛,现在在想的事情,现在烦恼的事,以后也都不是个事儿。有一句话说的好,“坐而论道,起而行之”。
身边人再多,却少了知心人,也是孤独的,对于身边的人,有的人心性相和可深交,有的人心性相反,可浅交。
实习考察的几日里,有着朋友的陪伴,穿越过历史,一步步探索后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