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倾向所主导的思维是比较有偏差的,这偏差是指与不同程度情绪主导的文字是相异的。
简单的推理:当一个信奉逻辑的人用逻辑在正确的前提和条件之下进行了正确的推导,它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那如果,我们说,语言有其限度,而逻辑和语言高度重合,语言无法完全信任,所以逻辑相当一部分已经足以悬疑。
此外,逻辑本身不可质疑,因为质疑了逻辑就无法产生因逻辑产生的质疑,但此处有显而易见的因果逻辑,从而这是一个人们必须默认为不可置疑的而非本身坚不可摧。
或许说,人们早就意识到我们无法完全地对待任何事物,即使我们将之定义为一切事物。
但,出于方便或是别的目的,人们保留了,诸如“绝对”“完全”“真”。以至于,将这一切,可以轻易而显而易见地回归到二元论,即真与假,正确与错误。
或者说,人类区别于动物和非生物,并非在于有什么完全的相异性,而大概率是二元论思想的复杂化,也即叠加的二进制思想。
从图灵机我们是否能看到今天繁复的计算机时代呢?
那我们的思维和计算机进行类比显然是可行的。
如果抱有,人类思维神圣至高的思想,想必并不比愚昧的羔羊们先进。
从而,日光之下无新事就成了一正确的废话,至少在接近纯理性的维度上,它的作用远不及成为指导实践的箴言。
我们认知到一个对象,加深对其描述的量,从而达到认知。
我们想象自己不认识此对象,构成了否。
前者与后者是补集,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元论认知模型。
至于辩证逻辑对此二者的统合和看似立足于第三方的视角,其本质也是对,是与否同时做了补集,从这个角度,我们将可以用二元论概括整个世界。
从而,人类从最早的思考时期,就已经有了很多从未改变的认知,就像二元论一样,你也可以用一元论来陈述这一切,就像辩证法既可以是一元论也可以是二元论的方法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