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三十岁的时候,我有两样特别喜欢的东西,一个是包包,一个是杯子。见到喜欢的就想买。我拥有过很多包,后来“断舍离”掉了。这些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断掉的。
它们有些没有拆牌,有些只拎过一两次。有些用过一段时间,尚未旧到可以丢掉。
它们占据了我橱子里面的一个隔断。最顶上的隔断,只有搬家才把它们取下来,包好,运到另一个住所。
这些包包是我的负担。但我总觉得它们可以配上我哪件衣服,还能用得上。
它们依然属于我。
而实际情况是,这些包包至少有4-5年,没有物尽其用了。
而伴随着我已经习惯了的“跑步&简朴生活”,我将来会使用它们的几率也应该小得可怜。
2
我使用频率最高的包,是我儿子以前踢球用的运动包,它大小适中,轻便。它可以装载我的平时训练需要带的干净衣服,还可以同时带我的游泳装备。
我们出门旅游的时候,这个包包能装好多食品。非常实用。
它不到50元。
而那些我已经用不上的包包,每一款的价值都可以抵我至少1个月,甚至半年过我“专属生活”所需要的花费。
3
爱买“包”,并时常以“包”治百病,给内心编一个合理的故事。让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买包,并觉得自己配得上各种包包。
其实,这是一种补偿行为。
任何“买买买”都是一种补偿行为。补偿什么呢?
对我来说,一是童年的缺爱,二个是成年后做着不喜欢工作的补偿。
4
小的时候,家人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爱孩子”。以“我为你好”之名,对我进行过各种语言伤害,贴侮辱性的标签,以开玩笑之名取笑。这些经历,曾经使我一度陷入持续多年的无以名状的“抑郁”情绪中。
尚未独立,没有经济能力的时候,补偿行为是“吃”。
那时候,头脑中的背景音乐总是低沉的,抑郁的,凄凉的,自我认可度极低。似乎,唯有“吃”能带给我快乐。
后来,在找寻快乐的路上,我读了一本书,叫《生命的心流》,了解到,美食有疗愈的效果。因为吃本身可以带来良好的心流体验。
也许是沉溺于这种愉快感受。我的食量很大。总是吃下过多的,身体并不需要的食物。这使我的整个青春期都一直很胖。
而我的肥胖,又招致家人的“嘲笑”,她们总认为“心宽体胖”,肥胖,爱吃,是像猪一样的品质。心大,才只爱吃。
成年之后,我才发现她们的限制。我原谅了她们。算是一种和解。
5
当有了经济能力,这种“补偿行为”变成了“买买买”。我爱买各种衣服,也爱买包。
成年后的补偿,不光是补偿“童年的缺失”。这大约是补偿一种“辛劳”。为什么要补偿这种辛劳?无非是:
我工作这么辛苦,我这么努力地赚钱,那么我需要“物质奖励”。
然而,这样的“补偿”行为并没有使我满足。我不断地重复这种“补偿”行为。以至于,家里都是尚未拆牌的衣服和包包。我还不断地在买买买。
这的确是病得不轻。
6
人生,为什么一定要找到自己爱干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做自己爱干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奖赏。何必还需要物质奖赏?
我很庆幸,我找到了自己最爱做的事情。并且,为了爱做的事情,我根本就不需要任何奖赏,我可以吃得再简单一些,穿得再简单一些。
7
报大人有一篇文章《做爱做的事,顺便赚钱》,他通过做自媒体,并坚持写作30年,挣得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来维持他喜爱的写作事业。
而我呢,我没有能力通过我的兴趣赚钱。
我爱跑长跑,但我拼了死命也跑不到前20%,我无法用长跑赚钱。
我喜欢简朴的生活,它只能帮助我省钱,不能帮我赚钱。
那怎么办?
我想,如果真的有一天,因为经济的原因,需要我工作去确保我继续做爱做的事,我会选择做“小时工”。我可以上午训练,下午刷盘子。
长跑&简朴生活,就是我的事业,我为了维持我的事业去赚钱。
而不是,我为了赚钱,去做一份我并不喜欢的事业。
这样,我永远都不需要“补偿行为”。
8
超验主义代表作家梭罗去瓦尔登湖生活的时候,简单地算过一笔账,他种豆子,过自给自足的生活,每年只需要工作大约5-6周,就可以安享自然,安享阅读,安享写作。
他以前办过学校,做过贸易。他说,如果考虑赚很多钱,就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经营事业,如果待在学校里讲课,就会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教室里,无法享受自然的美好。
而如果只过亲近自然的生活,他可以只吃自己种的食物,吃素,不喝酒,不喝咖啡,不喝茶。甚至,因为没有过多的劳作,没有大量体力透支,他也不需要吃太多的东西。最后,连做面包的酵母都省掉了。物质如此节俭,精神极大丰盛。才写出不朽著作《瓦尔登湖》。这本书是我的睡前“圣经”。
9
如今,我已经过了至少五年最喜欢过的生活。
我觉得哪怕此刻意外死去,我都没有任何遗憾。
每天练习长跑。把我多年贪吃贴在身上的顽固脂肪都跑掉了。
我不贪吃了,也不需要购物。
上周,因为帮邻居忙,她赠送了我一袋玉米面,原本不起眼的东西,却给了我好富足的感受。
婆婆给的一罐花生米,当下午茶的零食,即好吃,又健康。
刚好本月在读的一本英文书,理解起来稍有困难,今天赶上电视台播这个电影。好开心。
10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补偿行为”是一种病。
而这种病“包”治不好。
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尊重自己的意愿,才是真正的爱自己,才能治好“匮乏”的病。
9
通过这种方式,我探索我自己生命的潜力。我虽不能为孩子挣很多家产,而是希望他也能找到他热爱的事情,并自己想办法如何维持热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