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考核枷锁 减负赋能基层干部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繁杂的考核指标、过度的留痕等问题是基层干部面临的大山,严重束缚了基层干部的手脚、打击了基层干部勇于创新的激情、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引领管理变革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举措。深层次挖掘问题,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源,整治形式主义之风,还给基层干部更多时间和精力,为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
破茧而出,基层干部重获新生。“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基层干部长期被繁琐的考核指标所困,导致工作重心偏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核心目标。考核指标本应是引导工作的“指挥棒”,却在实践中异化为束缚手脚的“枷锁”。2月5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召开,这一会议的召开犹如一把利剑,斩断了束缚基层干部的繁重枷锁,让基层干部得以破茧而出,重获新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这一政策正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有力回击,让基层干部得以摆脱繁琐考核指标的束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与效率的提升上,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为基层发展筑牢根基的初心与使命。
聚焦核心,提升基层工作质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精减考核指标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为了更好地聚焦核心工作,提升基层工作质效。在政策的指引下,基层干部得以从繁琐的考核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业务管理、调研走访、探索当地发展等核心工作中。业务管理注重趋势分析、规律把握,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加强业务指导,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调研走访更能深入到群众中,倾听诉求、了解疾苦,为制定精准的惠民政策提供一手资料,为完善服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当地发展时,更有精力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经济路线,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基层减负仿佛是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基层这一广袤的土地,让基层干部能在基层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长成能担当重任的大树,支撑着国家的发展。精减考核指标,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激发工作热情、激活创新动力。
扬帆远航,确保基层减负行稳致远。基层减负是一场关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深刻变革。决不能“雨过地面湿”,基层减负工作不能走过场,而是需要长期坚持,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繁杂的任务与过度的考核,使得基层干部深陷于材料报表、会议迎检的泥泽中,难以抽身。只有确保基层减负稳步推进,才能让干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精准掌握群众需求。倘若基层干部长期处于过重的任务重,会让基层干部产生职业倦怠,削弱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创新活力。因此,持续且稳定的减负,能为干部提供宽松的工作氛围,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保持头脑清醒,健全监督考核制度,避免重复做、反复做,让基层干部真真正正感受到减负带来的好处,从繁杂的工作任务重解放出来,为基层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