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过芒种的时候天气并不是很热,辰辰放学后还是放在托管班里。
有一次我下班去接他,他显得异常兴奋,好像有什么话要急着告诉我,但是又有些欲言又止的犹豫。
走出托管班小区门卫岗亭的时候,他才从书包袋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黄色包装盒子的五丰牌冰淇淋。
开心地跟我说:“妈妈,今天放学的时候同学送了我一盒冰淇淋!”
他把声音扬的高高的,满脸笑意,还把冰淇淋交到我手上,与我分享喜悦。
“真好!哪一个同学送的呢?妈妈要感谢他一下。”
“就是一起托管的,他自己买一个给我也买一个。”但是语气里明显有一些躲躲闪闪的不安定。
说话的时候一直拉着我的手,有些慌张,像有事隐瞒我。
从他这些细微的动作里作为母亲的我能够感觉到这冰淇淋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于是我去看他的眼睛,他果不其然的躲闪到一边不自然看向一边的树木。
我打开手上的冰淇淋盒盖,里面早就是化成了浓稠的奶昔一样的液体。
意识到有状况我和颜悦色地问他。
“辰辰,告诉妈妈真的是同学送的吗?还是自己买的?还有为什么没有吃啊?”
我的语气里绝对表明着不容撒谎的立场。
小小的他思考了几秒钟,脸红了。
羞愧地对我说:“妈妈我撒谎了。”这是第一次他撒谎了,也是短时间内承认了错误。
面对孩子的第一次有意识的撒谎,说真的那会我心里挺生气的,意识到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弄不好就是习惯。
很想马上批评他。
但是转念一想,我想到了我和他之间的一个约定。
不知道是不是我在那个约定里做的不够妥当,对于买冰淇淋和棒冰这件事情上,我是要求过他不许不经同意私自买来吃的。
辰辰答应过我!
所以辰辰一直做的很好,无论在外面还是家里,或是朋友邀请他吃,他都会事先经过我们的同意。
想吃冰淇淋的时候懂得获得允许,那是他知道是我怕他吃多了肚子不舒服。
但是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是我太强制而为。
看着眼前的化掉的冰淇淋,再看看他因为撒谎而难过的表情。
一瞬间我竟然忘记撒谎本身这件事反而有些心疼。
他终究是没吃。
心中的怒气转化为一丝丝难受。
“辰辰,你先说说为什么要说成是同学送的,再告诉妈妈为什么不吃?”
他拉着我的手鼓起勇气说:“妈妈,放学的时候同学们跑去买冰淇淋了,拉着我一同去,我当时也很想吃,就买了。”
“然后呢?”我鼓励他说下去。
“可是买好了才想起妈妈说过的话,妈妈说吃这个要经过妈妈同意,所以我不敢吃,想等到妈妈来,妈妈同意我才吃。不想违约。”
“不想违约!”这句话又刺痛着我。
“所以,你就一直放在书包里,怕妈妈骂你,就谎称是同学送的?”
“嗯!妈妈下次我不会了。”他不好意思低下头去。
那一刻其实说实话,听他说这些心里还是挺难受的,我知道他在坚守我和他的约定。
但是又低挡不住来自冰淇淋的诱惑,毕竟还是孩子。
矛盾之间就想出了同学送的理由。
而我肯定是要处理他的撒谎的。我的意识里有第一次不处理好就会有第二次。
我以前一直以为辰辰如果对我撒谎了,我肯定会狠狠地骂他,以此来让他记住撒谎的后果。
如果意识不够深刻,我甚至也会做其他的惩罚。
但是当我真正面对他的第一次撒谎的时候,我发现我却怒火中烧不起来。
尤其是当他讲出整个撒谎的心理过程后,我觉得是不是我的身上也存在着什么问题?
当时当下,我也曾犹豫过该用什么方式处理这个问题比较好?
但是我想这也许是一次很好的沟通机会。
我记得童年的时候我就因为一次撒谎被母亲狠狠的用衣架揍了一顿。满屁股乌青让我走路都挺困难。
但是现在我不想用同样的方式揍他。
虽然也许那样的方式比较能够让人记住。
后来我总归还是摸了摸他的头发,示意他把这盒全化开的冰淇淋去扔掉。
他有些舍不得,确定真的不可以吃了后就去扔掉。
看来冰淇淋是非常喜欢的。
扔掉后,我去小卖部帮他买了一盒一模一样的。
“这盒冰淇淋,我们一起吃,一起分享。但是妈妈希望下回你有事情能够诚实的对妈妈说,哪怕是错误的事情,也不要隐瞒,要知道为什么不能做为什么能做。”
他扬起稚嫩的脸蛋,对上我的眼神,很肯定地对我说:“妈妈,我知道了。怕妈妈骂也要说实话对不对?喜欢的话可以回来和妈妈说的。”
我点点头。他拿着冰淇淋。
夕阳西下,天边的云彩绯红一片,校园外的林荫道上,一颗颗参天大树交错在一起,有几声鸟鸣声在头顶响起,还有微风吹过树叶的婆娑声。
我和他手牵手,吃着冰淇淋,心里明朗了许多。
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或许会超过以往我修的所有课程的难度。
陪伴孩子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亚于开发一个项目完成一个指标。
这是一个双方互相磨练的过程,也是自我修炼和成长的过程。
我想以后肯定还会有很多个第一次,也许还需要斗智斗勇去面对那些事情。
他还会遇上青春期的叛逆,如何平衡快乐的过渡都需要我和他一起配合。
但是只要是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像朋友一样和他沟通,一定不会有太多阻力。
就像他的第一次撒谎,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以后随着他慢慢长大,还会有很多事情会不可避免的发生。
在他漫漫成长路上,也不可避免会犯错误,但是打骂再也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爱他希望他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他希望他学会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一直认为学会待人接物学会懂得尊重和感恩别人,用真诚的心面对自己和别人比考出好成绩重要。
我不知道我这样的处理方法是不是正确,但是我愿意和他一起摸索探讨成长路上的每一次脱变。
督促他成为更好的孩子,也在陪伴他的过程中让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