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注释及解读如下: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释
1. 大成:最完满的东西。
2. 弊:衰竭。
3. 冲:空虚。
4. 讷:拙嘴笨舌,不善于讲话。
5. 躁胜寒,静胜热:意为躁动可以抵御寒冷,沉静可以消除暑热。
解读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一个完美的人格或事物不应在外形上表露无遗,而应内在含藏、内收。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这告诉我们,真正的完满并不是外在的无懈可击,而是内在的充实与完整。即使外表看似有所欠缺,但其内在的力量和价值却是永恒不衰的。
•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最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这说明了盈满并不意味着过度或极限,而是恰到好处的适中。就像水库一样,只有保持在水位安全线以下,才能持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过度充盈反而可能导致灾难。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这几句话揭示了事物在表现形式上的相对性和辩证性。直与屈、巧与拙、辩与讷,都是相对而言的,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真正的大直、大巧、大辩,往往不显露于外,而是内在含蓄的。
•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躁动可以抵御寒冷,沉静可以消除暑热。清静无为才是天下的正道。这句话强调了清静无为的重要性。在老子看来,清静无为是治理天下、保持和谐稳定的根本原则。通过内心的清静和无私,可以为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
综上所述,这一章主要阐述了事物内在与外在的辩证关系以及清静无为的治理原则。它告诉我们应该追求内在的充实与完善,而不是外在的炫耀与张扬;应该保持适度的充盈和清静无为的心态来面对世界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