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伯吉斯的中篇小说《发条橙》,是他影响最深远的作品。畅销欧美50载,再版逾30次。库布里克的杰出电影《发条橙》便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虽然安东尼·伯吉斯很想让自己的小说摆脱这部电影所带来的影响,(因为电影里缺失了第二十一章的内容,所以便不能完整地表达出作者本人的思想和意图)但是基本徒劳无功。
在很久之前,我看完这部小说,第一感觉是,它足以和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及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相媲美。
在现代小说史上,这三部小说有其共通之处:在阴郁的论调中充满青春肉感的色泽和汁液、俚语的活力和狂躁的动感。如果,你也看过这三部作品,那么你会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感觉。
《时代》周刊说:
“本书也许看似一本淫秽惊悚的小书,但伯吉斯用英语写了一部珍品——一部哲理小说。这一点也许会被忽视,因为小说主人公说的都是纳查奇语,以便给予他应有的特殊身份——半人半非人。这个‘垮掉的一代’的斯塔夫罗金的朝圣之路是一篇严肃而成功的道德随笔。伯吉斯直截了当地认为作为恶人的亚历克斯比作为一个善良的僵尸的亚历克斯更像是一个人。机械社会的发条决不能冒充道德选择的有机生命。如果恶不能被接受为一种可能性,那么善就是无意义的。”
故事非常简单:主要讲述了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亚历克斯,在入狱之后为了提前重获自由自愿接受特殊的人格治疗,却在“痊愈”后遭到正义迫害的故事。
一开始阅读的时候,你会和我一样,不喜欢亚历克斯,原因很简单,他简直坏到了极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超级暴力、抢劫、打架、抽送抽送”,对待无辜的人,采用极其残忍的手段,非要人家头破血流。
不论是夜间从图书馆回家的老教授,还是因为心地善良却在自己家中遭遇无妄之灾的年轻小夫妻,不论是在街上偶遇的两个未成年小女孩儿,还是在家中喂养猫咪的年长老妇人……似乎只要被亚历克斯这个小流氓盯上,就不会有好果子吃。打砸抢淫是他的生活日常,俨然就是社会不良少年的既视感。连父母都对他束手无策。然而,真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有一天是要还的。
小流氓团伙中内讧,争执之后,表面和解,随即谋划入室抢劫。大意的亚历克斯终于阴沟里翻船,被本来应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所谓哥们儿背叛,于是被捕,进了监狱。
这个时候,作为看客,本来应该觉得恶有恶报,天下太平,是大快人心的时候了,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文字外的我,却开始同情经过改造之后的亚历克斯。
就像监狱里的教诲师说的:
“上帝是想要善呢?还是向善的选择呢?人选择了恶,在某个方面也许比被迫接受善更美妙吧?深奥难解的问题呀。……你即将进入超越祈祷力量的领域。你选择被剥夺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也就是已经变相选择了善。”
就我个人而言,相比起依然把行恶当成自我痊愈的电影结局,我会更喜欢小说的结局,也就是小恶棍亚历克斯终于长大,终于把过去的种种恶行当成儿时的玩具丢弃掉,然后变成一个好人。当然,这是在能进行自主道德选择的前提下成为的好人,而不是“被好人”。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思考:到底是为自由意志的辩护,还是满足犯罪欲望的洋洋自得?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发条橙”看法。但是,听别人说千遍万遍,远不如自己亲眼所见,所以我希望你能找到时间翻翻这本书,篇幅不长,两三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个中滋味,值得自己亲自体会。
顺便一提,其实大部分人知道这部作品的存在,完全是因为库布里克的电影。但库布里克的电影又因为涉及太多暴力被禁了将近十年。因此,就像伯吉斯自己调侃的那样,这本书根本没有几个人读过,于是,这本书造成青少年堕落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我自己还没有看过电影,所以应该会找时间看一下)
最后,以安东尼·伯吉斯的一句经典名言作为结束语吧:
发条橙,貌似有这可爱的色彩和汁水,实际上却只是机械玩具,被神秘之手悄悄拧紧了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