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拜读了《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为了不辜负看此书的目的以及作者的用心,将其中精华进行了大致的整理。
《超整理术》系统的讲解了不仅适用于设计工作还广泛适用于生活中各种事故的解决方式,阐述了将乍眼看去与设计毫无干系的“整理”与设计工作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者认为设计工作内容乍看之下不免以为是艺术性的自我表现,实际上则比较类似替客户进行诊疗,解决问题的医生。广告是进行沟通设计的工作,若能向对方条理分明地阐述自己采用该设计的心理历程,彻底整理自己的思考路径,作品自然不在混乱不清。当思绪没有任何阴霾,焦点凝聚于目的,逻辑自然畅通无阻。如此一来,便能毫无瑕疵的解释自己的作品,不容对方有置喙的余地。
你是否尚未认清问题本质就急于处理?表面应付往往无法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的根本就要依照“掌握状况,导入观点,设定课题”的顺序按部就班学好整理术。
掌握状况:替对象(客户)进行问诊,取的关于现状的信息。
导入观点:以各种视角检视信息,穷究问题本质。
设定课题:为了解决问题设定必须处理的课题。
找到课题时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接着将课题视为想要征服的山,找出正确路径。
以上过程每个阶段都需要对不同信息进行整理。
超整理术主要分成空间整理术、信息整理术、思考整理术。
本书从生活中最易实施的空间整理开始,从整理的自己的公文包开始,将公文包从“重”到“无”通过身体力行感受整理成效。将物品进行筛选,将物品一字排开,设定优先排序,舍弃无用之物。
“舍弃”的勇气将雕逐价值观。舍弃是与不安的战斗,一旦必须舍弃物品,将勇气涌起一股身无寸缕的恐惧。此外,对于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将陷入不忍割舍的情绪,难以决心抛弃。于是,舍弃的困难度就逐渐增加。
作者强调要通过亲身学习辨别重要事物。确立“通过营造清爽空间,提升工作效率、规避风险”的积极目标。通过一场与自身“不安”和“暂且”心态的战斗,严密的自问自答,再依时间轴区分,丢弃排名较低的物品。若要避免辛苦整理好的东西再度增加,必须定期重新检视(更新)。电子邮件这类一旦置之不理就会暴增的东西,一定要当场处理。为了让眼前的工作环境更清爽,物品要放在固定位置,用完立刻归位。不妨设置一个充当避难场所的“自由空间”,安置无法立刻整理的东西。通过决定外框、统一规格,让分类更加简单明了。如此不仅可将不同种类的东西收拾干净,而且是容易掌握的简约系统。
信息整理术——导入个人观点。
导入个人观点的最终目标是导出远景。因此必须先确定观点,设定优先排序就能找到真正重要的事物。而这个优先排序,弱缺乏观点便无从决定。
探索本质的重点是退一步观察,唯有站在客观立场,才能察觉是否有本质上的问题。因此则需抛开自以为是,使视野更加开阔。
最后的思考整理术即将思绪信息化。一切要从将思绪置换成语言开始,“无意识的意识化”——发掘自然状态下的心理。先从整理他人的言论开始,客观检视他人的思绪及想法,并试着置换成语言,能力逐渐提升之后就能冷静的检视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提出假说,确认对方想法。理解自己的错误也非常重要,因为答案必然就在对方的内心,不断反复问答,对方想表达的重点就会渐渐清晰可见,焦点将慢慢吻合。因此,请毫不犹豫的提问。同时在思考时要对于别人的事情视如己出。万一负责的项目乍看之下与自己毫无关联,就要彻底挖掘信息,寻求双方的共同点。
思考整理的目的是进行“思绪信息化”,以便与他人顺畅交换大脑里的模糊想法。至于“信息”和“思考”整理的终极目标,则是“接近远景=应有面貌”;倘若置换为“应有面貌=理想的作业环境”,就变成“空间整理”的终极目标。只要能熟稔上述重点、找到理想的观点,便能朝“应有面貌、踏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