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行动763/1001(17.11.1)
还记得去年年底第一次X读书会的网友请教我一个问题,关于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我在微信上和她一对一互动足足有近一个小时的时间。
晚上睡觉前,我回顾自己和她互动的内容,第一次发现,通过微信分享交流和面对面交流原来区别挺大的,总之,第一次微信互动我对自己的反应思维和表达方式都不太满意。
于是,16年年底和17年上半年,我开始注意在听别人上微课时表达的感觉。并争取到了第一次自己可以在微课分享的机会。那是今年4月份,学习了《知识管理训练营》一系列课程后,班委组织学员分享,我踊跃的报名争取到了分享的名额,并提前做足了功课,做了40分钟的分享。
紧接着,受其他群微课的邀约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到现在,和几个朋友每周二进行共读一本书的分享。我开始适应微课的分享并慢慢有点上瘾的感觉。
每周一次微课分享,虽然时间不长,但每次分享的机会我都很珍惜,我是这么做的:
1.提前对分享的话题认真的剖析,找到话题背后想要传递给读者的内涵。
2.结合自己的感悟搜索一些案例作为素材备用,很多时候从自己曾经发表的简书文章里找素材,进行组合。
3.尽量让每次分享解决一个生活或工作中大家常见的困惑,所以,站在听众的立场上,如果对方付出时间来听,他们想听什么内容。
4.通过各种机会练习把微课分享的内容线下讲给同事或朋友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一次只讲一个观点。
5.微课分享前一天晚上汇整以上思路和内容画出思维导图。
6.尝试心灵演练的讲一遍。
7.讲课前再过一遍。
可能你会说,怎么有这么多时间来做,你不工作呢?
其实,以上事情都是通过工作以外的时间来完成的,一周的准备时间很充裕了,都被分散到了平时的碎片时间里去做。而且上下班路上偶尔听书听到某个模块和微课要讲的观点契合,就会把不相关的主题进行知识整合和嫁接。
我试图在找,为什么自己对每周公益分享这么乐此不疲的原因,我想是因为:
有利于自己思维的拓展;
对已存大脑的知识进行提取和新知识做嫁接;
输出是最好验证自己学习成效的手段;
课后我可以很快得到大家的反馈,来验证自己的不足和优势。
所以,微课分享,我上瘾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