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来电,吐槽自己最近工作繁重,说自己最近已经没有自我了。
我问她,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些工作不是她想做的吗?是不是把“自我”一词狭窄化了。
电话里,朋友一顿,随即笑声传来:“是啊,我把自己困在‘寻找自我’里了,好了,谢谢。我知道了。”
记不清“自我”一词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成为人们感慨生活的一个高频词。 “寻找自我”、“活出自我”成了时下很多人的追求。也听很多人感慨自己,生活没有了自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段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找回自我。
2015年4月,一封辞职信迅速在网上走红,短短十个字,洒脱、随性、自由……被网友解读出了多种“活出自我”,成全了多少人心中的生活。自己不能做的事,有人做了,羡慕的同时,更增加一份向往自我的慨叹。
自我:遵从内心,做自己想做,想走就走,我的生活我做主,透着霸气、自由、洒脱,更加一份从容、淡定与豁达。真真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然,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因物喜,因己悲。若真要如此“自我”生活,恐怕大都只能“空余恨”。若不然,你我皆去活出自我即可,何必只是慨叹。无非是活出如此自我的代价,非常人所能承担。
其实在我看来,上文所述“自我”有些狭窄了。“自我”即自己价值所在!活出自我在于知道自己价值的载体是什么,即自己价值体现在哪里,或者再说白一点即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基于此,做的任何选择都是自我的体现。每个人对自己自我价值的定位不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方法不同,那么每人的自我自是不同。即便同一个人的自我也是多面立体的。因为一个人的角色不同,角色的价值就有差异。在众多的角色中,人们总会依据自己的内心选择一个或几个作为主角,而其他则作为配角。但无论主角或配角都有自身的价值,是自我的一个面。
大多发出“迷失自我”感慨的人大约皆因目前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不是自己想做的诸如此类。我也曾发出过类似的感慨。
其实细想,这些又有哪些不是自己的选择呢?也许会有诸多抱怨,如“没办法,生活所迫呀”。如我一样,也会抱怨“生活所迫,孩子总得管,要不怎么办?”是呢,即便这些选择有再多不情愿,最终做出选择的仍是自己,我的选择中有做为母亲对于孩子的责任;作为子女对于父母的责任;作为妻子对于家庭的责任。正是这些责任,让我选择承担,这个选择最终仍是由我做出。这些角色的责任自然也是我的“自我”的一部分。这是作为角色主体的我在这些角色中的价值体现。
生活中我们都在承担不同的角色,因为这些角色,我们成为了社会人,成为了立体的人。也因为这些角色,我们的“自我”也是一个多面体。我们不能因为追求一个面,而放弃其他面。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平衡多个面,尽可能使每个面的交集扩大,使每个面尽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延伸的交点。这个交点往往就是我们最终追求的价值所在。
清晰自己每个面延伸后的交点所在,我们就可以尽最大可能“活出自我。面临取舍时,就有指向,能够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追寻自我的路上,尽可能让弯路的弧度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