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当开会的时候,领导在前面讲话,你觉得他说的都是大话空话套话,演讲结束后,周围的人都在鼓掌,而你不鼓掌,可以吗?
当有亲人去世的时候,所有人都在流泪哭泣,而你或许是没有悲伤到流泪的程度,也或许是认为悲伤不一定非要通过流泪来表示,那么你不哭,可以吗?
当某个地方发生灾难,全国人民都在悲痛默哀的时候,有位女明星在微博上晒娃,那么她这么做,可以吗?还是她活该被网友谩骂?
当我们的行为被社会规定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准则后,似乎一切偏离了这套准则的动作都是错的。
该悲伤的时候就该悲伤,不悲伤就是错的;该高兴的时候就该高兴,不高兴就是错的;该流泪的时候就该流泪,不流泪就是错的。
看着站在道德至高点的人对下面的世界指指点点,会不会有时也让人觉得有些许的悲凉。
而由托尼·凯耶指导,艾德里安·布洛迪出演的《超脱》,则将这种孤独的悲凉感,通过电影的方式直击人心。
布洛迪饰演的亨利是一名代课老师,孤身一人来到社区学校陪伴这里的学生度过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这所学校里的学生并不优秀,甚至可以用恶劣来形容,而学校也因学生的反叛濒临倒闭。
这里的老师也同样备受煎熬,学生的挑衅,态度的恶劣,环境的糟糕让老师们时时处于崩溃的边缘。
亨利则是其中的异类,他似乎没有脾气,无论是学生的何种行为,他都可以一一化解,我行我素,通过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再次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
他帮助因为肥胖而被羞辱的学生梅丽迪斯,他帮助不知原因成为雏妓的艾瑞卡,他原谅即将离世却满心悔恨的外公,他似乎是无所不能的存在,什么都能看懂,什么都可理解,什么都尝试着去体谅。
然而,在这种知性理性的背后,其实亨利本人也是深受心理问题的折磨,小时候母亲自杀的经历,让他变得游离于世界之外,他的灵魂和躯壳成为两种隔离的产物,如同阿尔贝·加缪在《局外人》中说:“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他可以理解孤独的人,是因为他也同样是孤独的,他可以忍受别人对他的侮辱,是因为他似乎看透了这个荒诞的世界。
男主亨利虽为老师,虽可讲出各种大道理,虽看起来活得很通透,然而却有着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种疾病会让他对世界产生不信任感,不愿与外界过多的进行接触,达到片名中所说的“超脱”状态。
这种超脱感就如同加缪《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尔索一般,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荒谬绝伦的。
这种感觉有点像我们所有人正在看一部电影,当我们在为主人公的遭遇与经历流泪的时候,突然电影的屏幕闪回了一帧BUG。
在这一帧中,你看到了坐在小马扎上的导演,到处走来走去的场务,看到了灯光师,摄影师,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道具。这一帧就是一瞬间的事,它过去后,电影也恢复如常,你转头看了看旁边的人,他们似乎都没注意到,还在为电影中的情节而流泪,而这时的你却再也回不去电影中了。
这种不真实的荒谬感就是超脱,电影中主人公亨利,以及《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尔索,他们身处于这个世界中,却仿佛经历的一切都不是生活,而是一场早已看到导演,灯光,场务,摄影的电影。他们无法理解我们为何会为生活这种虚假的东西感动甚至于流泪,而我们也无法理解他们为何如此冷漠,遇到所有事情都可以置之度外。
导演托尼·凯耶在电影中,保留了感性的层面,并没有将亨利表现为完全的超脱,他仍然会痛苦,仍然会愤怒,仍然有所牵挂。
比如在他安慰因肥胖而自卑的学生梅丽迪斯,和她拥抱时,被另外一位老师萨沙当成变态而指责,亨利这时则表现出了完全的愤怒,这与他往日的无所谓截然不同。
或许这也可以理解为,所谓的超脱,不过是亨利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他无法做到真正地不被世界所影响,他也如同平常人一般,会痛苦,会流泪。平常时可以保持冷静超脱,一旦触及他最深处的痛苦,他就会失去理智,再次融入这个他不愿面对的世界。
这也导致了他虽为老师,却只愿成为只和学生相处几个月的代课老师,他虽愿意帮助失足少女,却仍毅然决然地在彼此变得更好时将其送走,他虽与同校老师互有好感,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这种刻意维持的超脱感,也让他失去了和人保持关系的能力,他为了不再经历失去的痛苦,不如从一开始就不曾拥有。
除了深刻地描绘了亨利孤独的超脱以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学校里的老师对这些被外界认为“无可救药”的学生的态度。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将这种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
学校里的心理老师刘玉玲问一个问题女学生:“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这名女学生说:“我不知道,大概就是和男朋友瞎混呗,做做模特什么的,或者是加入朋友的乐队。”
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将刘玉玲本就崩溃的心再一次推向深渊,这一次她没有控制住自己,冲学生爆发了出来:
“你想知道事实?
第一,你组不了乐队,也成为不了模特,因为你没有抱负,一无所长,你只能和大多数的劳动力竞争一份薪水低微的工作,直到被电脑取代;
第二,你唯一的才能就是让男人们上你,你的人生会成为痛苦的嘉年华,当你无法忍受,甚至一天,一个小时也无法再忍受时,情况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每天我来到这间办公室,看到你们作贱自己,要无心太容易了,在乎才需要勇气。”
身为老师,也的确是这样,无心既容易又轻松,随便上上课,无需理会学生是否听得懂,学得会。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好的自然好,坏的任其坏下去。学生没有那么大压力,乐得轻松,老师也没有那么多烦恼,乐得自在。
也就只有在乎才会愤怒,不忍心看着学生在没有对未来有所理解时就任意放纵自己。
处于青春时的我们,是看不到未来是如何的,喜欢写作,就会认为自己未来一定会如同韩寒一般出色;喜欢摄影,就认为未来自己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演;喜欢绘画,就认为未来自己会通过绘画成就自己,养活家庭。
年轻时的我们,总是将一切看得太简单,认为成功只要是有梦想就可以,下一步注定就是梦想的实现,所谓看到的那些大多数失败者都一定不会是未来的自己。
看不到苦难,看不到挫折,看不到辛苦,就很容易放纵自己,沉迷于游戏再正常不过。
或许这个时候,管控就胜过给予自由。
电影《超脱》在豆瓣有31万人评价,评分高达8.9分,豆瓣电影Top250中位列第122名,算得上是深受国人认可的一部电影。
随着电影的发展,梅丽迪斯还是自杀了,学校也不出所料的倒闭关掉了,学校里那些“无可救药”的学生未来会如何,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去知道了。
不过让人感到幸福的是,电影的最后,是亨利和失足少女相拥的画面,这也许是导演能够给予我们最好的期待了:亨利开始放下超脱与疏离,慢慢试着融入这个世界,慢慢愿意和他人相处,他开始放下对他人坚不可摧的防备,感受这个世界可能带来的美好。
当然结局是开放的,最后的一通电话,最后亨利在教室里所念的诗,都足以给不同的人描绘出不同的结局。也许看过电影之后,你也会有着自己的理解。
正如有评论说:“好的作品分两种,一是发现世界的极美,二是挖掘人间的极苦,这部就是后者,这是一部不推荐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