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姐今天问了我一个问题:
你说读书有什么用,读了下句忘上句,读的时候挺嗨,书一合上什么都不记得了。
我想了想说:那你为什么要问我呢?
花姐说:因为你读书多啊。
我说:这不就是答案喽。
1我们读过的书,都内化成了筋骨。
范雨素是个普通的育儿嫂,2017年,她的文章《我是范雨素》火爆网络。
开头是这样写的: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她的走红也让媒体纷至沓来,在纪录片《梦与路》里,北京大学文学博士这样评价她:“她从80年代就开始看文学作品。她甚至比我这个学文学的博士看书的量都大。”
看她的纪录片会感觉她这个人活得很通透,对书的痴迷让我们汗颜。
收入不高的她逛旧书摊,遇到一套文史书80本只要120元,她像个孩子一样高兴的全部买下。
还对记者说,这价格等于白捡。
她在《读书的意义》里很好的诠释了为什么读书的问题。
“读书的意义有两个,一可以使人不卑不亢地活着,二可以使人心灵干净。一本书读完可能很快就忘干净了,好比竹篮打水,是一场空。但是竹篮经过一次次水的洗礼,竹篮会一次比一次干净。一个人每天看书,可能不会记住什么,但潜意识里会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我们读书不需要记住那些精彩的段落,我们只需要慢慢去读,慢慢吸收,这些知识慢慢就成了我们的养分。
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你所读的书都内化成了我们的筋骨。
这筋骨可以让我们不卑不亢的活着,可以让我们知这世界对与错,可以让我们勇敢面对失败,坦然接受成功。
2.读书可以让我们面对这世间更从容。
奥美广告有段文案是这样的:
我害怕阅读的人。阅读的人在知识里遨游,能从食谱论及管理学,八卦周刊讲到社会趋势,甚至空中跃下的猫,都能让他们对建筑防震理论侃侃而谈。相较之下,我只是一台在MP3世代的录音机;过气、无法调整。我最引以为傲的论述,恐怕只是他多年前书架上某本书里的某段文字,而且,还是不被荧光笔画线注记的那一段。
我害怕阅读的人。当他们阅读时,脸就藏匿在书后面。书一放下,就以贵族王者的形象在我面前闪耀。举手投足都是自在风采。血液里充满答案,越来越少的问题能让他们恐惧。彷佛站在巨人的肩牓上,习惯俯视一切。那自信从容,是这世上最好看的一张脸。
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总是不知足。读书人总是低头看书,忙着浇灌自己的饥渴,他们让自己是敞开的桶子,随时准备装入更多、更多、更多。而我呢?手中抓住小石头,只为了无聊地打水漂而已。
有个笑话这样说:人每天早上起床,只要强迫自己吞一只蟾蜍,不管发生什么,都不再害怕。我想,我快知道蟾蜍的味道。
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的一小时,就是我的一生。我害怕阅读的人,尤其是,还在阅读的人。
读书让我们更自信,更从容。
书所能给予我们的是知识和眼界,是时光所不能磨蚀掉的。
我见过一些常年坚持读书的人,自身带有一种优雅的气质,骨子里给人的感受就是岁月静好的感觉。
有人说读书是很累的一件事,可是你必须知道,你的人生里总需要一些别人拿不走的东西--吃进肚子里的食物,藏在脑海中的梦想,和你看在眼里的书。
3.功利性的读书有多可怕。
电影《魔鬼代言人》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年轻有为的律师凯文,带着妻子从老家来到纽约发展,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让他迷失了自己。
为了追求利益和打赢官司,他放弃了律师操守;为了追逐胜诉,他不惜隐瞒证据;他甚至为了事业放弃了家庭,导致妻子自杀。
到最后他才发现,他其实是魔鬼的私生子,他的成功全部来源于魔鬼的操控。
而魔鬼,正是试图通过让我们成功而放弃自己安身立命的美好价值。
影片的结尾,魔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虚荣,无疑是我最爱的罪。
如果一个人读书只追求功利,就像一张树叶挡住了你看世界的角度。
你的眼里,就只剩下金钱,事业,虚荣。
这无疑会扭曲你的三观。
功利性的读书会让人只想成功,而不能接受失败。而放眼历史,再伟大的灵魂,也有失败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能跌倒?
功利性的读书让人盲目自大,孤标自傲。这种心态读书的人往往会有一种优越感,看不上别人,而这,其实正阻碍着你与别人正常交往。
功利性的读书会让你只注重外在的功名,而忽视了内心的丰富。功名可以带给人虚荣心,满足感,却永远不会让你的灵魂与生命共振,由内而外的丰富你自己。
因此,读书的目的不能仅限于功力,同时要去追逐非功利性的价值。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无限的知识,读书可以延展你生命的厚度和长度,让你的人生更有意义。
书读的多了,你就会对这世界产生一种敬畏感。
从而更会激发你对这世界的探索,而这探索不问结果的过程,或许正是生命的意义。
就像奥美广告里说的:
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的一小时,就是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