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情,不自信固然不好,眼高手低也很要不得。而我,在写作上竟然可能两者兼而有之,这里需要配一个表情,掩面自嘲一下。
说起来挺不好意思,我本以为自己还算是擅长写文字的。在某些场合,当需要介绍自己兴趣爱好的时候,我会说自己喜欢写文字。
毕竟,以前我一直断断续续地写过些文字,算是记录生活,家人、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碎碎念,能触发我灵感的地方,我就很愿意写出来。也曾有些拿不太出手的“作品”。虽然写的频率不高,但是好歹几十年下来,这也算得上我唯一坚持的事情了。
顺利的时候,文字就像美妙的音符在我的脑海里跳跃不停,但多是自娱自乐。而面对有一定主题要求的命题或限时作文,我常常下笔艰涩,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自己也不愿意回头再看。
工作后,也经常与文字打交道,但是因为文体的不同,让我的文字反而更加刻板,缺乏生命力了。所以,虽然常写文字,我却一直没有勇气投稿。我知道自己遇到了瓶颈,如果不想办法突破,将只能停留在原地甚至会放弃了写作。
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家干着家务,内心却无比清明,不自觉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的人生和将来走向。如果我能活到八十岁,我还有三十多年要走下去,岂能这样脚踏西瓜皮—滑倒哪里算哪里?最后,我决定趁着这段“悠长假期”(职业空档期),好好规划自己的时间和余生。
无意中,我看到刘主编的拆书稿培训课程,这类课程其实网上并不少见,大概是自己下定决心改变现状,也因为“零基础也能学会”的概念,让我内心没什么压力,带着一份好奇和期待走进了课堂。我想听听大咖的写作经验,避免眼高手低或者走错方向,又能和众多文字爱好者一起试着学习拆书,给自己充电,再加上还可能通过写作增加收入,将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不得不承认,课程承诺的“全勤打卡、完成作业返还学费”的自信也让我很愿意尝试。
不逼自己一下,何时能迈开前进的脚步呢?
几天的课程中,老师讲解得轻松易懂,作业中也不是马上“拆书”,而是开放式的写作。本来以为我会很轻松地完成作业,质量也不会差,但是其实不然。
为了加深课程印象,也为了这篇作业,我今早又将刘主编的前几天课程音频从头开始连起来再听了一遍,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收益。
首先,在选书方面,我之前读书比较杂,读过后短期内是有感触,但是没有记笔记并拓展同类书籍的阅读,导致读书收获不大,也停留在浅层次掌握。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读的书还不够,更没有达到“熟读”的深度。今后确实可以专题式读书,常到图书馆或书店翻翻书,就从自己当下最感兴趣的方面读起,并试着作笔记。
其次,通过课程,我意识到自己阅读速度很慢,重点还把握得不准确。现在很多畅销书完全可以“快读”来掌握重点,可以为自己节约下大量时间。课程告诉我们,“竖读”法和思维导图法可以解决我的这方面问题,但这需要通过有效的训练,自律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不断克服困难,刻意练习,才能掌握这项技能,大咖们也是这么过来的。
第三,我没有写过拆书稿,拆书稿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有所不同,要通俗易懂并概括重点。这就要求作者换位思考,既要文字流畅又能引人入胜,还要解决读者的问题。当然,所有的写作其实首先都要让人愿意读、读得懂,读完后能深入人心、连声叫好的才是真的好文章。
这些天,我作业倒是都完成了,但是自我感觉作业质量不高。并不是无话可写,而是不知不觉陷入了一种“细节不丰满、重点又干巴”式写作,思维局限性很多,写着写着自己也兴味索然了。
在众多的学员中,我读过几篇别人的作业,有人特别认真,写得真诚有趣,也有的写得酣畅灵动,读起来一点不累,读完不禁大赞,让我自叹不如。
通过课程的讲解,又有了作品的对比,让我对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也找到基本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接下来就要看自己能不能坚持有效训练,掌握拆书稿写作技能,也提升自己阅读和各项写作能力了。
至于靠写作赚钱养活自己,其实是我内心秘而不宣的一个愿景,一般人我是不会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