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一只水桶底部漏水后,会有什么情况?如果连续不断的往里注水,水位也许能保持不变,但如果停止了注水,水桶很快便见底了。读书是往里注水,读的书愈多,桶里的水也愈多,然而是否做读书笔记则决定了桶底是否漏水,决定了能装多少水,能装多久。
前几天和老苹果讨论了她写的文章《秀优越感的人,你们伤害了我的骄傲》,文章开头大篇幅再述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城里人对乡下人优越感的记录,细节之清晰,仿佛如刚刚读完一般。我常常惊叹于这类文章作者的记忆力,引用的内容清楚无比,抑或故事观点信手拈来。与老苹果交谈后,才知道她也是翻阅了大学的读书笔记,其中记录了基本的观点,再重新回忆一下,记忆便又鲜活了起来。这才下笔如有神助。
去年开始,由于阅读习惯的打断,渐渐产生了两个困惑:一、读书应该要读哪一类?大学疯狂的涉猎不同的学科后,深感每一学科的书籍都卷帙浩繁,一个人穷尽一生往往只能略知一二。庄子在《养生主》里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古人对知识的无限早已看透,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的细化,更是知也无涯,倘若想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更需集中精力去研究,这样才能有深度的收获和自己的见解。自己感兴趣的不少,例如宗教、哲学、历史、经济等,选择哪一类去坐下来静静研究一番呢?二、怎么样才能让读书的收获重复累加,而不至于渐渐遗忘?随时间的流逝,当初看书记得的内容渐渐遗忘,甚至连书名、作者都不记得了。现在随着生活、工作的忙碌,读书的时间更是少于学生时代,如若还是如原来一般,岂不是如漏底的水桶,迟早有见底的一天。怎么样才能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呢?而她的读书笔记这个习惯,却不经意间解决了我1年多的困惑。读书笔记的做法能堵上那个漏洞,而至于研究哪一类学科已无关紧要,毕竟这样的收获是能重复调用、能累加,可寻找的。
前人读书常常有不动纸笔不读书的说法,是强调读书需要记录,需要总结,那时不以为然,而今却深有感触。还好,还来得及,否则再读千百卷也是枉然。PPT,真正的PPT大神,他的电脑里一定有这样的文件夹,专门用来分类和存储不同用途的图片,例如表达情绪的图片,喜悦的、悲伤的、恐惧的、惊讶的等等,善于收集和总结的人,下一次再需要这样的图片时,才能唾手可得,毫不费力。一件事,想要做的好,是需要不断的努力和付出,怎么将阶段性的成果重复累加,是需要技巧的。
写作中往往需要引用,引用他人的故事和观点等,而这些内容往往也需要良好的读书习惯作为基础。在读书的过程中,脑中快速的回忆一遍,才能真正去检验自己是否弄清楚,读明白,抓住了要点,避免眼到而心不到的情况,解决了往往眼睛看完了一段文字,却不知道它说了什么内容,让自己眼到心也到,而不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当你看完一本书或者一个章节的时候,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和表述作者的核心思想或者其主要内容,这样才能打通关节,融为己用,这是终点也是起点。而读书笔记便是用来记录你所看书的时候所思所想所总结的收获,它做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你在这本书上收获的多少。
记得高一第一节语文课,老师黑板上就写了四个字——博闻强识。”博闻“,知识丰富,”强识“,记忆力强。想是当时只明白了前两个字,广泛的阅读让自己知识丰富,却肤浅的理解了后面两个字,以为凭借读书完粗浅的记忆便足够了。而今明白记忆力强不是表面的头脑记忆力强,而是做好读书笔记,以便于后来快速的复习和回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的做法才能真正做到博闻强识。想要在读书学问上有所成就,非此不能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