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即刻app上,我看到竹叶发出的提问:
“人应该如何应对孤独,让自己变得更好?有没有切实可行的详细方案,而不是找一个爱好这样空泛又老生常谈的问题。”
有所触动,所以想谈谈孤独这个话题。
其实孤独的感受从大学就已经很强烈了,那时候很痛苦很郁闷,总觉得偌大的校园,却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孤独感还时常与空虚感缠绕在一起,因为孤独会产生大量的意识时间,于是人便开始探寻人生的意义。
可是人生的意义,没有人能够给出具体的答案。过度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会反复煎熬而丧失对当下生活的热爱和洞察力,每天纠结于形式理论,会让自己的心情堕落无边界的黑暗。
人生的意义,找不到具体的答案,它需要每个具体的生活片段来填充和灌满。因此,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认真活在当下,而并非过度思考整个人生的意义。如果能够快乐度过每一个人生瞬间,那么你的人生将会是一个快乐完整的人生。
其实就类似于你更在意人生最终的结果还是在意人生的过程,如果过程开心的话,你可能不会那么在意人生的结果,人生有没有意义,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当下感到开心幸福就已经很知足了。至于结果重要吗,来人间走一趟,你能够收获本身也只有感觉和体验这两个东西罢了,人死身形陨灭之后,你从这世间带不走任何东西,人终究也只是来人间走一遭,体验一遍人间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而已。
倘若你说人生最后的结局无非是死亡,那么形式好像都是一样的,可是其中的人生体验,个中滋味却是人所不同的。
毕业之后,孤独的感觉便愈发强烈,去年八月份,我曾写下一篇文章,原文如下:
「毕业后的我,陷入孤绝的境地。
今日一个人待坐在房间里一整天,太阳的光线由明变暗,我清醒地感受着时光的流转变化,却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仿佛被整个世界所抛弃。
孤绝的感受已是一日一日地累积着,我也默默承受着。因为我确实也无力改变现状。
找不到工作待在家中过于清闲,考试备考的话又不允许我过多地去外面闲逛。因为因为近期学习效率不高,我只能限制自己少干杂事,多花点时间放在学习上面了。我多么羡慕既能畅快地玩,又能高效学习的人,但我深知自己并不是这样一个人。我便只能二者择其一了。加之,一个人其实也没有太多出门探索的兴趣。于是我本有大把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去见识世间的广阔,却日日将自己锁在这方寸天地。
我只期盼自己早日习惯一个人独处的孤独,进而能够享受这样独处的孤独。
为了适应一个人的孤独,我尝试过很多种方法:看书、拍视频、摄影、做公众号,画画,写作。可是我依旧对自己对于时间的利用,不够满意。也许没有找到一个很坚定地觉得可以踏实去做的,然后去耗费许多时光,也不觉得可惜的事情。
近来,一个人待得久了,总觉得精神游离恍惚。
恍惚中又将自己的前半生开始记忆。我人生二十多年所亲历过的各种的不同的画面,不同时间段出现的人与物,开始疯狂地往脑海里面蹿。记忆是以被切割成的碎片形式存放进脑中的,甚至场景、人物、时间都是随意搭配的,场景虽然熟悉,却感觉这记忆有些时空颠倒,好似做梦一般,无秩序可言。
现在细细想来自己的前半生来,发觉人生有些痛苦的时刻,好像真的是在进步啊。毕竟现在回想大学中有记忆点的时刻,无不是艰难但是有成长的一些时光。比如大一学习英语口语,当时觉得分外煎熬;大三暑假带辅导班,一天站着上八节课,带了八年级、五年级、四年级、还有书法课,格外心累。大三下学期去学校实习,也是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而其他不痛不痒、按部就班的时光,我甚至都想不起究竟发生了什么。
秋日的好天气,难免让我又想到2021年的那个秋天,现在回想起来才发觉那一年竟是我大学中自我救赎的高光时刻。对自己所从事的的教育工作感到满意,由此生发的充实感,拯救了我大二以来由虚无主义导致的抑郁情绪。
而且在那段实习时光里,我遇到的朋友、老师,都是极好的。我身处其中,也觉得十分自洽。我待自已班级的学生也是很好的,时至今日,有些学生仍会想起我,在节假日给我送来祝福和问候。我十分感怀,也非常动容。
可是那样美好的时光终究是一去不返了。那一年的我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而现在的我确是“拔剑四顾心茫然”了。
过往的顺意和从容更衬出我现在的自怨自艾和空虚无奈了。
现在的我无事可做,发挥不出自己的价值。我感到郁闷,无趣、烦恼。两相对比,我愈发对现状感到不满了。可是过往的回忆还时时刻刻纠缠着我,扰我时下的好心情。
我也常常为此感到困惑,我实在不明白我为何那样念旧,那样喜欢回忆过去。
直到和一个好友聊天,他说:人开始喜欢怀旧是因为对未来不抱有很大期望,或者说对未来比较悲观。听完他说的话,我才豁然开朗。
诚然,我的的确确是一个对未来感到悲观的悲观主义者。因为对未来没有期待,所以总是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
不过朋友说:“人们都需要会被回忆填满。坦然面对就好了。”
我记起作家余华也曾说过:如果没有过去和未来,那么现在是很单薄的。” 因此,过去二十几年的经历和回忆,其实并非累赘,相反,它塑造了如今的我。
然而,我们也不应该被过去的回忆所淹没,因为现在才是最有价值的,而未来更是值得期待的。
但是人啊,难免会陷入当下的人生困境,很难跳脱出来,如今的我,便是如此。我每天睡醒,脑中想的第一件事,大抵都是:便又是一个人吗,无事可做。今年的时光我究竟都花在何处了啊?我居然已经毕业了吗?我要工作了吗?简直不敢相信。实在没想过,毕业后,我会无事可做。失落感又开始入侵,占据上风。
岁月恍惚之感一直寄居在我的心头,让我觉得这人生好似梦一般不够真切。」
2023/10/31
02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去年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来消解无处可避的孤独感,最终发现都是徒劳,后来也看过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也依旧无法抵消心中之愁苦。
对我来说,之前那些爱好根本没法拯救我独处的孤独感。
因为人在做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当下确实很开心很投入,但是快乐是一种感觉,很容易被遗忘,当时这件事情结束的时候,那种一个人独处的恍惚感又会再次反扑,吞噬人当下的好心情。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对抗孤独就是要去寻找新鲜的刺激的事情来满足自己,去人多的地方疗愈自己。
但是毕业后见过了很多美丽的风景,我逐渐对这些风景变得平淡无味,因为外在的新鲜感和刺激感逐渐减弱。
一个人看风景反而会因为身边没有朋友可以聊天分享而放大那种孤独感,看美丽风景所获得的感官刺激和快乐也会很快消解。
后面我才意识到,之所以看了那么多风景,也无法彻底放松自我是因为风景之美是流于形式的一种感受,但是感受是非常表层的存在,无法消解内心最隐秘最深层次的痛苦需求。
比如我想找工作,我想赚钱。这些底层问题不会因为片刻的快乐而消失。所以看风景的片刻快乐根本无法深入满足和疗愈自己。
我最近倒是爱上了去图书馆,不是因为我要准备某某考试,而是因为在图书馆待着我真的能够静心。
我不再追求功利的学习目的,而是享受静坐在图书馆整个人轻盈松弛静心的状态,去图书馆既能与他人链接,(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的状态)出门还可以看到好风景。回家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天都过得很舒服。因为人被具体的事务占据的时候,就没时间思考人生的意义,而出门也可以适当与陌生人链接,或者说可以观察到另一种人生状态。
也许面对孤独的方式就是修心,寻找到一种真正可以静下心来的方式去度过一段独处的时间。
选择让自己能够深层次放松的,开心的事情去做,比如听音乐会让你很放松,那就去听,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去静心地感受自己,真诚平静地和自己独处,人在平静的状态下会很乐意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思虑减少的话,也许孤独感就会消散很多了。
03
孤独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人独处的时间,独处的时间其实也可以产生很多乐趣。
周国平在《当你学会独处》一书中曾说:
“ 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
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
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
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话都会发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独处的时候可以和自己展开心灵的对话,可以促进外在的自我与内在灵魂的自我两者之间情感交流,从而开展自我建设,这就是独处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文 / 故鸢